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

临沂"海葬"报名者寥寥 传统观念是推行最大阻力

2015年04月03日 07:50:00 作者:徐文敏 郇恒雪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生态殡葬作为新兴的殡葬方式,让逝者真正融于自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日,记者从临沂市民政局获悉,2015年起临沂市将首次试水海葬,第一次海葬时间为清明节前。然而,近段时间报名人数显示,选择海葬的人数并不多。

      生态殡葬作为新兴的殡葬方式,让逝者真正融于自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日,记者从临沂市民政局获悉,2015年起临沂市将首次试水海葬,第一次海葬时间为清明节前。然而,近段时间报名人数显示,选择海葬的人数并不多。

      咨询的人多,报名的人少 

      海葬因有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和推动殡葬改革被作为生态殡葬的一种选择,尤其为沿海城市的人们所喜爱。为进一步倡树文明节俭的新观念、新风尚,深化殡葬改革,节约土地资源,推行生态葬法,促进精神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市民政局将提供骨灰撒海服务。

      “可能是刚开始试水海葬,现在咨询的人多,报名的人少。”临沂市殡仪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几乎每天都有市民咨询海葬的相关事宜,其中老年人居多。很多市民因为担心海葬不会在临沂形成长效机制或没有固定地点进行祭拜而顾虑很多。

      “这段时间的咨询和报名情况,就能发现孔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很多人都习惯了传统的殡葬方式,不愿意去做新的尝试。”该工作人员说。

      市民顾女士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希望以后家人能够为自己选择海葬。“要是土葬最起码还有个地方可以去祭拜,选择了海葬逢年过节连个祭拜的地方都没有。再说了,周围哪有选择海葬的人呀!”顾女士的子女认为。最后因为家人的坚决反对,顾女士只好放弃了最初的选择。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不少人想要选择海葬,最终因为家人的坚决反对不得不放弃。

      “入土为安”观念根深蒂固 

      新兴的海葬虽然被各地广泛关注,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入土为安”、“厚葬”等观念的影响下,目前,大多市民对绿色殡葬接受度并不高。

      “让先人厚葬入土是我们最后一次尽孝道,不能办得太寒酸了。”“虽然绿色殡葬很好,但如果选择的话,后人去祭拜时连个像样的墓穴、墓碑都没有,心里肯定接受不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根深蒂固的“厚葬”观念影响下,很多市民表示宁可选择高价购买墓地,也不愿意采用简洁的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因为生怕被人说没面子。

      “海葬遇冷的主要阻力是沂蒙老区人民受‘入土为安’思想的影响。”临沂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刘科长说。除此之外,大部分子女觉得把老人的骨灰撒到海里是不孝的行为,也怕一些人的议论。

      2015年清明节前,临沂首次试水海葬,不少人都担心海葬是否会形成长效机制?刘科长表示,海葬属于生态殡葬的一种,既可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又能推动殡葬改革。即便是全市只有1个人报名参加,海葬仪式也会隆重举行。

      “虽然海葬等生态殡葬现在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但这是大趋势,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海葬。”刘科长表示。此外,在奖励资金方面,会适当增加奖励资金,来鼓励更多的人报名海葬。

      社会学教授: 

      市民对海葬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海葬作为一种丧葬制度的改革,推广时遭遇阻力,很重要的一层原因是受中国人以物寄托哀思的传统观念影响。”临沂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维义说。

      王维义认为,特定的事物或者物质形式的客观存在,是家人对逝者寄托爱哀思的一种形式。海葬的形式,对于多数人来说,找不到一个客观的点或者具体的事物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接受起来就存在困难。

      此外,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市民现在对于海葬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作用、价值,包括对未来的影响,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大家无法短时间接受。从真正认识到价值,最后到采取行动到支持,需要一个过程。

      “让市民认识到海葬的意义所在,一方面要靠舆论的正确引导。另外一方面,市民所在社区的宣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葬等新兴殡葬如何为人们接受,王维义这样说道。

      记者 徐文敏 郇恒雪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