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她师范毕业,凭着年轻人的热血和梦想,放弃了城市的热闹和舒适,毅然选择了离家100多里的山村小学。艰苦的环境没有吓倒累倒她,反而让扎根农村、奉献教育的种子在她的心里扎根萌芽……
她就是沈宝琴,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在农村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当身边的一个个同事都调到城里小学或转行,她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用自己的“童真”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梦想。
1、骑自行车报到惹怒老父亲
1986年7月,沈宝琴师范毕业,在那个年代,正规院校的师范生至少可以分配到县城的学校任教,但她却响应号召,主动要求最边远、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任教。起初,她的选择得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但拗不过闺女,父亲只好陪着她去小学报到。
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兰陵县下村乡对沈宝琴来看,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然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一下激怒了父亲:弯弯曲曲的山路,他们骑着自行车,边走边问路,整整走了5个多小时,到达学校后,腿累得像灌了铅似的,连路都走不稳;低矮的教室里,地面坑洼不平,除了簸箕大小的几块水泥黑板、几本教科书、几张破旧课桌凳,就再也找不到任何教学设备了。
“死丫头,这破地方你跑来干什么?”父亲看到这种情景,生气地拉着沈宝琴赶到乡里,要求调走。沈宝琴就劝父亲,“这里条件这么艰苦,更需要正规的老师来,要不然这些孩子怎么才能走出大山?”看到闺女心意已决,父亲只好不再说什么。
为何当初会如此的执着,沈宝琴在30年后说出了答案。“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深深知道农村孩子的不易。我上学的时候,教我的老师也只是小学水平,我师范毕业当上老师,山里的这些孩子更需要我。”回想起当时的决定,沈宝琴从没觉得后悔。
2、“童真”点亮孩子梦想
在当初入校时,教育组听说有新教师来自愿支教,就组织学生站在校门口隆重欢迎。这次隆重的欢迎仪式,深深地打动了沈宝琴,孩子们一声声充满童真的“欢迎欢迎”瞬间融化了她路途的疲惫。“愈是最艰苦的地方,愈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她暗下决心,不管再苦再难,一定要坚持下去。
. 在读师范时,沈宝琴就喜欢音乐和画画,在小学的一个角落里,她找到一架年代久远、破旧走调的脚踏风琴,于是她所教的一、二年级的学生,从此知道了音乐课到底是啥样,而这些从风琴里流淌出来的音符也给她和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沈宝琴的班里,学生郝运祥父亲早亡,母亲改嫁,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大冬天穿着漏脚的鞋和露着棉絮的破棉袄来上学,经常迟到旷课,打架逃学,不写作业……她看到后又心疼又着急,悄悄从侧面了解他的情况,课上经常关注他,课下常常把他叫到寝室,给他好吃的,给他买崭新的棉袄和棉鞋,慢慢的,他再也不逃学了,学习也进步得很快。每天都跟在老师的身后像小尾巴似的,别的老师见状都给他开玩笑说“你就认沈老师当干妈吧”,沈宝琴看着他那渴望母爱、渴望温暖、渴望家庭的眼神时,心里颤栗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把他抚养成才。小学5年,初中3年,郝“儿子”真的很争气,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前5名,高考他填志愿时说“我也报师范吧,我要像您那样当老师”,后来他果真考上了师范,在母校也当了一名老师。
3、不图名利她坚持“教到老学到老”
“老黄牛”是身边很多同事对沈宝琴的评价,任教30年来她几乎没有请过假。由于长期劳累,2010年她被查出乳腺瘤,医生建议休息一年,坚持服药5年,但她手术7天就回学校了,每天要服五六种药,为此她不得不错开时间。由于身体虚弱和药物的副作用,有一次她竟晕倒在讲台上,但她只喝了一杯水又坚持上课。
就这样沈宝琴默默地带病耕耘在“三尺讲台”上,50岁了还坚持教数学课。学校里的所有教研活动,她都主动请缨,率先示范,还像年轻人那样去网上研修、讲观摩课、一师一优课。如今,她的同事有的调走,有的改行,有的提干,有的退居二线,有人问她教学一辈子了,还在一线教课,图什么呀,她总是微笑着说:“身边没有学生,我心里就没有着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年轻。”
今年暑假,早已调到教导处主抓教学教研工作的沈宝琴原本可以轻松享受难得的假期,但听说省里要组织珠心算培训后,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报了名。“最近我都在家里练习,等到开学后,我想在学校里开设这个课程,让孩子们也能了解到这种神奇的计算方式。”沈宝琴不仅把“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挂到嘴边,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教育学生。
“她在家啥活也干不好,家里基本都得靠我。”说起自己的媳妇,同为老师的丈夫孙建庭既心疼又骄傲。在孙建庭眼里,妻子是一个单纯的人,心里总是“想着美好的东西”,虽然已经50岁了,但依然保持着一份“童真”。
记者金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