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 为乡村振兴留下“五笔财富”——市派莒南县第五批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2023-10-23 16:20: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丽
play

  大众网记者 刘丽 临沂报道

  2021年金秋10月,由临沂市12个市直单位选派的19名党员干部,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背上行囊踏上了莒南红色大地,分赴十字路街道、坪上镇、朱芦镇的19个任职村担任第一书记,同莒南县派驻到包括大店镇、坊前镇在内的5个示范片区的57名县派第一书记一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帮扶工作。

  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打造“政治财富”

  一身休闲装扮,皮肤略显黝黑。大前黄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宗晋举手投足间,活脱脱已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样子。

  2021年10月,在临沂市信访局工作的他,赴莒南县担任十字路街道大前黄庄村第一书记。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制度要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李宗晋深知要想帮助一个村发展得更好,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在年轻党员干部中选优配强,重建村“两委”班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用武之地;组织开会讲政策,带领党员干部以劳动锤炼党性;通过民主议事等方式,主动听取群众需求……驻村工作后,李宗晋从整顿党支部入手,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日益增强。

  同时,他还加强阵地建设,建设“1+2”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中心村党员活动室等原办公场所260平方米,增建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室560平方米,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驻村后,李宗晋从抓党建促工作入手,狠抓队伍建设,一举破解了村庄3年不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不足额的难题,新发展党员2名,推荐入党积极分子9名,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驻村第一书记不辱使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抓班子、带队伍,建设坚强战斗堡垒,提升干部能力水平。两年来,示范片区累计新发展党员5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6名,后备干部104名,破解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5个,帮扶的8个后进村全部实现“摘帽”。

  壮大村集体经济,集聚“物质财富”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一幅幅大美图景让人陶醉,莒南县朱芦镇前青峰峪村种植的丹参马上迎来了一次大丰收,在临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派驻莒南县朱芦镇前青峰峪村第一书记公新颖的带领下,前青峰峪村的丹参产业正在一天天变现,在一年多的驻村时间里,公新颖把自己当作为前青峰峪村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跑腿书记”。

  通过调研走访公新颖了解到,莒南县朱芦镇前青峰峪村的地形、地貌、气候、耕地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丹参的种植,村里早先就有种植丹参的历史,丹参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除烦安神的功效,是活血化瘀的重要药材,公新颖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村里之前种植丹参的基础上,与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峪青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丹参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先后投资130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15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村集体单打独斗、资金薄弱等问题,带领村民走向丹参“致富路”。

  “下一步,我们将以丹参为主导产业,引进能够延长产业链的项目,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把村民和集体的双增收嵌合到丹参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助力乡村振兴。”谈及今后的发展,公新颖信心满满。

  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后,协助村两委积极清理盘活资产资源,立足任职村资源禀赋,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累计协调争取资金2.47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9个,招引资金2.36亿元。

  激活乡村人才活水,汇聚“智慧财富”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村庄寻找并留下可用的人才,是每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心头大事。

  2021年农历小年这天,市应急管理局派驻朱芦镇厉家泉村第一书记赵付国通过微信群发送了《一封寄给厉家泉村在外家人们的家书》。信中,第一书记向在外人才报告了村庄的发展,也表达了村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帮助和支持。

  这封家书得到了在外工作人员的热烈响应,省人大常委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厉彦林也在全省两会期间回了信,肯定了第一书记驻村后的工作,并对第一书记任职工作给予建议。

  在走访调研和听取建议的基础上,赵付国确定厉家泉村要围绕“耕读”和“文化”定位,深挖村庄“耕读”文化传统和临近旅游区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厉家泉耕读文化研学基地,放大“彦林书屋”影响力,采取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吸引中小学生来村研学体验耕读文化。自2022年9月,项目启动以来,已有16批次2400余人前来研学打卡,并吸引临沂铜小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90余万元,建成400余平方米的铜拓DIY体验馆一处,仅此一项,就吸收剩余劳动力20余人,增收村集体收入5万余元。

  驻村第一书记们一方面发展壮大乡村,吸引人才回流;同时也加大“引”的力度,想方设法汇聚多方人才和力量。驻村期间,第一书记们共组织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1400余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58人,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618人,并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选配干部、培养后备力量,为农村发展储备源头活水。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留下“精神财富”

  当夏夜褪去热气,繁星登上夜空舞台,清泉林村里的广场热闹起来,广场舞、“曲艺社团”的文艺活动让清泉林村村民疲惫的一天得到放松。

  “要振兴乡村文化,就要用好、用活基层文化活动阵地,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鲁南技师学院派驻坪上镇清泉林村第一书记王艳丽如是说。

  驻村后,王艳丽发挥自身专长,主动请缨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授传统文化课。她会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也会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开展“第一书记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活动走进清泉林村村民的生活、丰富滋养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

  为了方便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王艳丽在新建的党群活动中心分别设立了党员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之家,不仅让清泉林村民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还让党群活动中心成为了村民想来、爱来、还来的文化休闲场所。

  步步有欢声、处处成风景。第一书记工作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文化振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活动类型,涵养文化自信,让基层文化建设在莒南这片大地上焕发出独特的生机和活力。

  绘就乡村美丽画卷,解锁“绿色财富”

  走进东风村,道路两侧树木葱郁,湖内荷花盛开,村内街道整洁,“村美、路美、水美、田美、院美”的宜居面貌尽数展现。

  “我们村虽然小,占地只有700多亩,其中500亩还是耕地,但我们要做小而精的美丽乡村,让村民能住得下、住得好、住得美。”临沂市贸促会派驻十字路街道东风村第一书记杨荫华说。

  为了让东风村更加美丽,杨荫华多方奔走,日日夜夜研究规划,邀请专家探讨,积极与各部门协调,还邀请了山大美院专业团队以库区移民历史为主题创作了2200平方米的大型墙绘。

  此外,杨荫华争取到派出单位市贸促会资金支持,用于整修村内200多米排污渠、对村内部分裸露的排水沟进行盖板,修砌215米花墙,对部分未硬化道路进行硬化等。

  随着口袋公园、生态路灯和全村绿化美化项目的陆续完工,村民有了新的活动场所,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2021年底,东风村成功获批“省级美丽乡村”称号。

  展望莒南大地,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了山山水水,带“红”了千家万户的日子,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旧貌换新颜,从生态到产业,共富共美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要做的事情,必须经得住历史考验。等到二三十年后回头来看它,还是有生命力,我们才对得起这方群众。”市派莒南县第五批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赵雷说。

  铁肩擎重任,担当铸丰碑。两年来,第一书记们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聚民心、用实招破难题,将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奋斗道路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广袤的田野间愈加生动绚丽。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