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凌晨1点,临港疏港铁路专线依然灯火通明,满载着铁矿的列车从岚山港徐徐驶入临港铁路物流园。“从原料卸船到钢材出厂,实现了产品的直达运输。”临沂钢投特钢特轧厂厂长徐向红介绍,目前,特轧厂的三条生产线平均每天输出7000吨,通过物联网大屏的全流程实时性联动调配,企业的成本大幅降低。
据了解,临港区已建成疏港铁路主线、支线、永锋铁路专线、如通铁路线4条铁路和5个货运站场,布局200台绿色换电重卡和2条运输管廊,构建形成“新能源+港公铁”多式联运大循环运输体系,原料由港口通过铁路运至园区再由换电重卡短倒运输至企业,助力企业运输增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有效畅通货物运输“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送货上门”。
“今年,我们持续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钢铁综合性服务区,积极构建‘铁路+新能源重卡’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确保全年实现铁路货运量3000万吨以上,运营新能源重卡300台。”临港区国有资产运营集团董事长陈奎旭告诉记者。
随着“4+2”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临港区生产性服务业日臻完善。截至目前,投资60亿元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通过国家部委初步验收;全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60余公里,实现货物运量2560万吨,智慧公路港具备使用条件,4座新能源智能充换电站投入运营,省际新能源重卡专线全线启用,“新能源+港公铁”多式联运大循环全面打通,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铁路交通运输体系。投资9.3亿元的精钢基地增量配电项目已开始供电;投资5亿元的化工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投资410万元的供水管网工程已建成投用,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全面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临港智慧多式联运物流园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挥汗如雨加班加点忙施工。目前,6号仓库垫层浇筑已完成,7号仓库周边回填土方已完成,正在进行强夯、静载试验,8号正在进行基础建设施工,9号、10号仓库正在进行场地平整,预计今年12月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作为全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临港智慧多式联运物流园总投资26亿元,重点建设运维中心配套、基础设施、铁路专用线三个板块,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货运量600万吨,铁路专用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货运量近期620万吨,远期880万吨,远景年输送能力可达1000万吨,届时将为周边钢铁企业、焦化企业和不锈钢交易中心等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临港精钢基地配套服务中心,工人正加班加点装修云创智谷,目前计划入住云创智谷的科技企业已达16家。“临港云创智谷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成立,宛如一座桥梁,紧密连接了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力量,让创新成果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北京师范大学脑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斯白露介绍。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环节,临港区以建设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目标,把孵化器打造成为孕育未来的“创新母体”。同时,以孵化器为依托,聚焦钢铁、化工、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多样化合作,力争把孵化器打造成“零电阻超导体”,为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筑牢根基。
据了解,今年,临港区将聚焦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和城市双轮驱动,持续强化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产业集聚竞争能力。全年将完成G518临港段及厉家寨二路、锦绣三路、锦绣六路等道路建设,实施板团路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持续完善“六纵九横”路网体系。开展现代服务业提升行动,确保多式联运铁路专用线项目获批并开工建设;推动不锈钢交易中心二期、智慧公路港等项目建成投运,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赋能高质量发展。1-2月份,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位居全市第1位;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2.4%,全市第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7%,全市第1;成功签约30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96.95亿元。临港区通过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重塑竞争新优势。(通讯员 丁凯凤)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