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时至深夜,山东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技术部副主任孙乐晶仍在仔细核对着当天的实验数据,时不时在记录本上做着标记。这样的夜晚,对她而言已是常态。这位刚满30岁的青年工程师,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职场新人到技术骨干的华丽蜕变,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创新故事。
学以致用,才能不负所学。2019年,孙乐晶硕士毕业,带着七年化工专业的积淀,加入了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2023年,因工作需要,她调入山东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担起新技术研发、车间产品生产工艺优化改进等任务。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对她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事。
创新突破,从“跟跑”到“领跑”。孙乐晶接触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跟随团队开展抗氧剂1076的工艺改进。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间歇法工艺存在反应时间长、能耗高、安全性低等问题,产品还容易出现板结,影响下游客户使用。这对刚入职的孙乐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记得有一次实验连续失败了二十多次,没有任何方向感,整个团队都很沮丧。”孙乐晶回忆道。但她们没有放弃,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验,终于开发出抗氧剂1076连续化绿色合成新工艺。这项创新实现了生产过程连续化、高效化、集成化,危废减量化绿色升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孙工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山东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赵南这样评价道,“很多年轻人在面对技术难题时会退缩,但她总是迎难而上,这种精神感染了整个技术团队。”
正是这个项目,让孙乐晶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实验室里的问题是活的。”她坦言,这个项目教会了她如何将学术思维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止,从“突破”到“引领”。抗氧剂1135产品质量提升项目,是孙乐晶第一次独立主导的研发攻关。当时,产品色度高、应用效果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暗下决心。
“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实验室加班到深夜。”孙乐晶笑着说。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开发出高品质抗氧剂1135合成新工艺。
“她总能在看似杂乱的数据中找到规律。”项目组成员谷雨静说,“这种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都很佩服。”新工艺的开发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还将产品出料时间从5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目前该工艺已在车间实现稳定运行。
“每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孙乐晶的眼睛里闪着光。
使命担当,从“制造”到“创造”。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粉体造粒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造粒工艺产生的大量粉尘,不仅影响产品质量,更威胁工人健康。“以前下班时,口罩都能抖出二两粉。”老工人张师傅的话刺痛了孙乐晶的心。孙乐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带领团队攻关不同产品的造粒难题。
“粉状产品粒状化是行业趋势,我们必须走在前面。”从原料调整到工艺改进,从设备选型到强度提升,孙乐晶带领团队通过上百次实验探索,成功改善了生产环境,实现经济和环保效益双赢。如今走进车间,工人们再也不用“全副武装”了。张师傅感慨地说,“现在走进车间,呼吸都顺畅多了,这丫头真是为我们工人着想。”与此同时,她还主持了抗氧剂1010和1330的工艺优化项目,使产品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公司党委刘书记说,“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服务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更看到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希望。
砥砺奋进,从“追光”到“发光”。多年的一线研发工作,孙乐晶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创新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背后凝聚着她的智慧和汗水。面对荣誉,她淡然一笑:“创新没有终点,我们的征程还在继续。”
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孙乐晶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她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几本厚厚的“技术笔记”,记录着她这些年的创新心得。“这些都是宝贝,孙工从不藏着掖着。”年轻技术员小徐说,“她总说‘技术要共享才能进步’。”作为党员技术骨干,孙乐晶始终坚持技术共享,在她的带动下,技术部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
如今,孙乐晶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她的办公桌上总是堆着最新的行业期刊和研究报告。她说,“化工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落后。”
夜幕再次降临,实验室的灯光又准时亮起。这灯光不仅照亮了实验数据,更照亮这位青年工程师不变的初心——用科技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条研发长征路上,她依然在奋力前行。
(通讯员 崔梦莹)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