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滕立军通讯员 韩永武 张美玉 吴霞 临沂报道
麦收时节,在临沂市莒南县道口镇兰墩官庄村的千亩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以迂回航线来回巡飞,操纵者是县政府办公室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孙运亮。随着屏幕实时传回画面,一农户正在将麦田里将散落的秸秆堆成大堆并在下面掖放干草,正在准备焚烧秸秆。孙运亮在无人机监控屏幕上发现后,立即喊话地面巡逻队前往现场处置,成功消除火灾安全隐患。
烈日下的“空中哨兵”:无人机巡航防范火患
“高温叠加干旱,一点火星就能毁掉大片麦田。现在无人机就是我们的‘千里眼’!”孙运亮在随后急匆匆赶到现场时,抹去额头上的汗水急切地说道。
今年入夏以来,莒南县辖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两成,高温大风天气持续,麦田火灾风险陡增。在干燥条件下,一个未熄灭的烟头就可能引发燎原之火,让农民半年辛劳化为焦土。面对此严峻形势,拥有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业资质的孙运亮,决定启用个人无人机设备,将其改造为防火监测利器,为全村1000余亩麦田筑起第一道防火线。
科技赋能防火:从单一人防到立体化作战
孙运亮的无人机防火战术分为三步走:一是每日早、中、晚三次面向全村1000余亩麦田进行全覆盖高空巡查飞行。二是通过扩音器循环播放方言版防火警示,提醒群众时刻注意绷紧麦田防火这根弦。三是实行无人机与地面巡逻队实时通讯,形成“空中定位+地面清患”闭环,建立高效应急处置机制。
“孙书记通过无人机在天上喊话,连我家小孙子都知道不能烧秸秆了!”村民孙月生指着自家正在收割的金黄麦田笑道。孙月生的谈笑之言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孙运亮高空喊话的宣传效果。
除此之外,孙运亮还会同村里的其他“两委”成员,在村庄主干道、商业聚集区、休闲活动区悬挂5条警示条幅、7条警示标语,让安全提醒在群众耳濡目染中化为行动自觉。
从镜头到麦田:跨界专业守护丰收希望
“摄影和防火看似无关,但都需要敏锐观察和快速反应。”孙运亮坦言。去年他参与全县“发现榜样”摄影大赛评审时,便萌生了用影像技术服务农业的念头。今年旱情加剧后,他立即整合资源,将摄影无人机加装热感应和语音模块,保证夜间仍可监测火情,并对比麦田不同区域湿度、作物密度,绘制火灾风险分级地图,在全面防飞的同时,还有重点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加密精准防飞。这套方法立竿见影。在麦收启动以来,系统发现并消除隐患点3处,全村实现“零火情”。
如今,孙运亮在道口镇兰墩官庄村探索的无人机监测创新实践已引发连锁效应。邻近的墩庄子、北集、东许口等村镇纷纷前来“取经”,计划推广“无人机+巡防员”防火模式。
道口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王超表示:“驻村第一书记孙运亮将科技优势融入传统农事,用较低成本破解麦田防火难题——这正是乡村振兴需要的智慧答卷!”
眺望麦浪中轰鸣的收割机,孙运亮收起无人机,语气坚定地说道,“丰收不仅要‘在望’,更要‘在仓’。守护每粒麦子,就是守护老百姓的好日子,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从摄影家到驻村第一书记,孙运亮的跨界融合印证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核心能力:以创新思维盘活资源,用专业所长解民生之困。当无人机掠过金黄的麦田,科技翅膀承载的不仅是防火使命,更是“颗粒归仓”的中国式丰收图景。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