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王金慧 通讯员 刘建华 孔祥龙 临沂报道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要求。兰陵县地处苏鲁交界,跨境河流有12条,同时处于“南水北调”汇水区,全县4个国控断面均要求达到三类考核标准,优良水体比例要求达到100%。面对高标准的考核要求,近年来,兰陵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财政支持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挂钩政策,积极开展生态补偿赔偿工作,构建完善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临沂市水环境质量考核中,兰陵县位列全市第一,其中武河实现从全省“差等生”到“优等生”的蝶变,武河水质年均值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优于国家考核一个等级。2023年1-6月全市水环境质量考核中,兰陵县位列第三,武河首次实现主汛期达标,再次创历史最好成绩。
方案先行,系统制定考核内容
经过充分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2022年7月,兰陵县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兰陵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考核方案》。按照“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优良水体持久保持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和“改善者收益、恶化者赔偿”的原则,通过第三方检测评估各乡镇(街道)纳入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在全县建立了县与乡镇、乡镇之间纵向补偿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对《方案》中明确的全县20条河流、71条生态补偿监测断面达标情况纳入生态补偿考核监督,每月由县生态办公布考核结果,按季度进行超标赔付、达标补偿。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兑现三批纵向生态补偿资金,其中奖补资金347万元,处罚资金276万元。同时,按照“过水补偿,不过不补偿”的原则,与罗庄区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实现横纵交错、责任明确、奖惩并举,路径清晰。
依托项目,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近年来,兰陵县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水总思路,不断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入河排污溯源排查、流域水环境调查、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服务项目,累计投资超过6亿元。
摸底排查,建设智慧系统。入河排污口是连接污染源和河流水体的主要通道,也是“科学治水”的重要抓手。兰陵县组织人员力量对全县20条河流进行详细排查,共排查入河排污口1017个,并对入河排污口向上溯源,建立溯源信息库,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兰陵县入河排污口智慧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全县工矿企业污染源基本信息、全县1017个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入河口及企业检测信息、一口一策整治方案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将其一一对应,形成覆盖全县的一张污染源关系网。智慧系统还具备了实时更新和巡查功能,将企业、入河口的历史信息和实时信息相比对,实现了对河流“污染源-排污通道-入河口-受纳水体”的全链条监管。同时,增加支流考核断面,通过考核支流保干流,让超标“无处可躲”,让补偿机制更全面、更平衡,提高了各责任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细化落实,力推措施整改。在充分排查基础上,针对4个国控河流断面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了“一面一策”达标保障方案。梳理武河310断面存在的7个方面问题,针对性提出14项措施;艾山西大桥断面存在的8个方面问题,提出13项措施;沙沟河沙沟桥断面存在的7个方面问题,提出10项措施;邳苍分洪道东偏洪断面存在3个方面问题,提出5项措施;共计梳理出2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42条。整改措施包括源头控污、生态修复和应急防控等,避免了横向生态补偿出现“只罚不改”“知易行难”的困局。截止到目前,全县已整改完成34项措施,极大地消除了河流内源污染,有效增加了河流生态容量,提高了河道生态净化功能。
重点推进,全面整治河流。通过年初预算安排、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债券资金等方式强化财力支持,系统开展了对武河、燕子河、东泇河、白家沟、汶河、运女河、陶沟河等7条河流及其支流水生态环境治理,总投资超过6亿元。清淤疏浚、建闸修坝、疏通涵洞、建设沿河道路等项目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高了河流水质自净能力,让每条河流都成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提升了沿线居民的生态幸福感。
强化考核,推广补偿结果应用
兰陵县将生态补偿的结果跟市对县、县对乡镇的“夺旗打榜”“一排底线”和“高质量发展”等考核成绩直接挂钩,深入推广生态补偿结果的应用。同时将武河成功经验在全县各流域推广,树立全县各个乡镇(街道)流域保护“一盘棋”思想,在规划制定、空间和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执法等领域形成共商共管共治格局,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提供坚实保障。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