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金慧
今年以来,兰陵县神山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建设,通过搭建“一站式”中心、组建“多元化”队伍、构建“一体化”体系、探索“多联动”路径,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新成效。
打造一个中心,整合资源,建强阵地。以“力量聚合、资源整合、功能融合”为目标,盘活原办税大厅,神山镇投资6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覆盖全镇17966户60048人。整合综治办、热线首发办、派出所、司法所、纪委等部门力量入驻,统筹设置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窗口,充分满足群众的日常来访和咨询需求,集成群众接待大厅、法律援助中心、“隆礼重法”调解室、“老冷”调解工作室、心理宣泄室等功能区域,全方位提升工作质效,切实做到“只进一扇门”“群众少跑腿”。
组建多元队伍,优化力量,强化支撑。打造“多主体”调解队伍。结合“老冷”调解工作室,吸纳“大老知”、离退休干部、热心群众等近百人加入调解队伍,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全面提升联调联处能力。自调解队伍成立以来,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0余起。培育“多领域”调解组织。依托全镇71名网格员和167名村两委干部,发挥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紧紧围绕邻里纠纷、婚恋家庭纠纷、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等方面问题,重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筑牢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第一道防线”。今年已累计开展大走访活动6次,收集群众反馈问题89件,矛盾纠纷78件,调处化解率达到92%以上。打造“多维度”调解品牌。在一站式矛调中心设置长板凳接访区,每天由一名科级干部值班坐班、公开接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为群众递上一杯热茶、向群众送去一声问候,拉近党群、干群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通过简单问题现场解答,复杂问题及时分流交办,切实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今年以来,共现场接待来访群众160余人次,现场处理问题诉求90余件。
构筑立体机制,联动配合,健全体系。完善闭环处置流程。依托矛盾调处中心,建立诉求分流机制,简便易行的,直接给予答复;需协调办理的,联系相关单位部门即时调处;明显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当场解释疏导;疑难复杂的,联动矛调中心各部门分析研判、共同化解。实现群众实事“马上办”,简单问题“即时办结”,一般问题“日清日结”。发挥“双化联动”成效。以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为抓手,主动靠前发现、及时掌握辖区内涉及民生的问题和诉求,搜集群众意见建议,通过镇级“内循环”和县级“外循环”工作机制实现网格事项和热线首发协同处置。自双化联动开展以来,全镇热线工单量同比下降22.8%。提升“两所一庭联动”质效。充分发挥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在基层调解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派出所受理的关于民事纠纷或者适用于人民调解的案件,以及法庭适用于诉前调解的案件,移交至司法所进行调解,有效降低了全镇万人诉讼率。
创新工作模式,畅通渠道,普调结合。畅通信息化服务渠道。紧扣“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化调解”。司法所与热线首发办信息共享,利用热线首发平台数据,分析矛盾纠纷类型,拓宽矛盾纠纷受理和化解渠道,提升人民调解智慧化水平。建立“镇——村”一体的普法微信群,定期推送“以案释法”典型案例,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法律知识。坚持多样化普法模式。创新“普法+调解+服务”模式,将矛盾调处过程变为群众学法明理的过程,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全镇20个行政村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法律知识。充分发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村(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基层法治力量,组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法普法释法,开展“以案释法”“逢集见法”等专项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纠纷化解由“事后调处”向“事前预防”转变,实现宣传教育效果最大化。
神山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自运行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变“独奏”为“合唱”,矛盾纠纷调处率、化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大幅度提升,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通讯员 崔亚平 谭玉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