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国华金泰生产车间
大众网记者 林鹏 通讯员 冯磊 孔维克 临沂报道
春季吐绿,生机勃勃。
3月12日,在国华金泰(山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赶制高端光伏玻璃。随着自动化玻璃切割,一块块硕大的玻璃瞬间被整齐裁开,透明白净的光伏高透基板材料基本形成。
“我们自主研发高强高透光伏玻璃料方,采用双层镀膜、高压超薄压延成型工艺,产品透光率94.3%、玻璃厚度最薄1.6毫米”。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鹤自豪地说,项目运用窑炉梯度保温、捷克GS高效燃烧等技术,配套数字孪生技术等智慧管理系统,使生产效率提高22%、单位降耗19.6%、生产成本降低20%。
国华金泰作为2023年省重大项目、市重大项目,总投资78亿余元,占地3600余亩。一组数字彰显了项目的昂扬姿态:2023年1月开工建设,建设周期18个月,平整土石方3000多万吨,历时228天出动机械45万车次,场平与基建同步施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1600万吨土石方量的场平工作。
数字波澜壮阔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各级部门在企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企业团队认真负责,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张鹤语气的平静,是经过大场面后的波澜不惊。
截至目前,国华金泰年产光伏玻璃原片1.4亿平方米、高纯硅基新材料250万吨。一座窑炉可以供应五条全自动原片生产线,生产过程中检测出的残次品都会自动降落到下层循环装置,通过传送带返回到窑炉进行回收利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绿色节能。
作为超级工厂的大脑——热端总控室,则是按照5G智慧工厂标准建设,工程师们通过总控室就可以监测到每个流程的生产情况。
“这里的每一块光伏玻璃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被标记,凭着标记,产品可追溯。”张鹤说,在生产线设计之初,将超级工厂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纳入整体规划,生产线植入了5G等数字化信息手段。在整条流水线上,设置了184个类似人类眼睛的自动视觉检测装置,每块从窑炉内生产出来的光伏玻璃,都要经过五道视觉检测关卡才能算检验合格。生产出来的原片上片和下片,成品下片堆垛均采用机械臂自动化操作,实现了无接触、无污染、高品质生产。
张鹤告诉记者:“我们的超级工厂应用了AI和工业大脑等数字技术,通过智能分析、管控、预警和决策,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配方、料位显示、高精度称量的自适应调节。成型的光伏玻璃原片经过自动输送,来到深加工车间进行磨边、镀膜、打孔、丝印、钢化、清洗、烘干等一系列加工。借助整线自动化设备,工业物联网MES系统深加工环节减少人工约25%,而且还大幅降低了光伏玻璃不良率,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超过行业一流水平。”
国华金泰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成为世界单体最大、品类最全光伏玻璃数智化生产线。未来,这家超级工厂将实现光伏玻璃产量占全国总产能5%,年产轻质镀膜钢化光伏玻璃2.88亿平方米,满足36GW光伏组件封装需求,创造税收5.5亿元。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