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马琳 通讯员 张磊 陈彦新 临沂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22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临沂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通过全面总结“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分析“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确定了“十四五”期间临沂市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
近年来,临沭县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生态美县”重要工程,各级各部门以生态临沭建设为总抓手,以保障“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为目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体制,创新环境保护工作模式,狠抓污染防治、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创建,加大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博采众议、群策群力,让群众积极加入到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动中来,让环保、低碳日益成为新时尚。
加强源头治理,守护蓝天白云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临沂市制定了《临沂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并于2020年11月30日发布。临沭县认真学习研究条例内容,坚持生态优先、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精准治理、科技支撑的原则,做好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工作。
强化统筹联动,深化重点区域整治。发挥县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攻坚指挥部作用,牵头联合县发改局、综合执法局、临沭街道、郑山街道、经济开发区组成冬季大气攻坚专项检查组,对全县重点区域内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商砼站、道路管控、道路扬尘等进行现场督导,落实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做好无组织扬尘治理工作。对50余家铸造、金属、火电等企业开展无组织扬尘治理,完成15家重点企业工业无组织排放扬尘深度治理工作。通过开展无组织排放扬尘深度治理工作,不断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切实降低工业堆场、料场等各类露天堆场扬尘污染。建立健全无组织排放扬尘污染防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遏制各类扬尘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推动实现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
提高机动车污染治理防治水平。对县城区部分道路实行货车限行管理措施,限行区内禁止总质量4.5吨(含)以上的货车、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货车、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通行。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实行特别管制,疏堵保畅,加强渣土车、大型货车等高污染、高排放车辆的管控力度。
规范成品油市场。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成品油市场开展常态化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健全完善进货检验、索证索票相关制度,实现成品油质量的可追溯监管,切实保障成品油质量。同时加大成品油和车用尿素的质量抽检频次,对制售不合格成品油行为一律依法处罚,保持对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和车用尿素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全县在营加油站80家,年度监管工作全部达到100%全覆盖。
推进柴油货车淘汰。利用车驾管大数据平台,结合车辆运行轨迹、年审情况和相关申请等材料及时对灭失车辆进行注销;利用路面巡逻检查,积极引导国三运营柴油货车进行报废,落实超载行为的监管力度,严格实施“一超四罚”。以大排查大整治和“两路两车”为抓手,严查脱检报废重点车辆,取缔非法拆解“黑窝点”,责令改正非法改装企业,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聚焦重点问题,确保水质改善
临沭县共有两大水系、21条河(支)流,水环境改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多措并举抓防治,坚持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上下功夫。重点打好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关键性战役,推动水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加快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
做好水质断面保障工作。对国控断面、市控断面加强日常巡查,做好采样监测。实施水质断面保障项目,对发现的超标断面,采取应急拦截、截污纳管、生态补水等应急措施,保障河流断面达标。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项目入库工作,临沭县穆疃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被列入国家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牛腿沟干支流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在申请库中等待审核。 对现有入河排污口开展检查,督促完善入河排污口备案手续,对涉及的企业污水处理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采样,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减少污染物入河量,污水达标排放。
开展镇街水质断面月度考核。临沭县制定了《临沭县水环境质量财政奖补机制实施方案》,对全县33个断面进行采样监测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生态奖补。坚持激励约束并重的原则,督促各镇街做好镇域内主要支流的治理工作,以镇街支流达标,保障县级干流达标,以干流达标保障出境河流达标,从而实现全县河流各级考核断面的达标。
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县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以及相关镇街对凌山头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狼窝沟水库、西盘水库、大山头水库)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季度巡查。不定期对各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严格按照省生态环境厅下发的验收标准要求进行设计,从出户到末端收集处理,全过程采取防渗、防臭,覆盖面达到8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按照省生态环境厅下发的治理措施结合现状实际,进行设计。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委托山东省环科院,会同县财政、金融办、住建局、城投集团、利城集团及相关镇街,共同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积极申请建设资金。
创新处理模式推进污水治理见成效。探索出了政府采购第三方运维镇村污水处理站的新模式,实行保底价与实际处理量相结合的计费模式。推出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典型案例,郑山街道徐埠前村生活污水治理,已被省生态环境厅纳入全省典型案例推广,青云镇周官庄村和郑山街道徐埠前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均被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典型案例上报生态环境部。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成型思路,为下一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减少固废污染,实现综合利用
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对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固体废物的危害性,最大限度降低固体废物填埋量。近年来,临沭县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紧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体污染防治责任落实、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农业废物回收利用与监测、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以创建“无废城市”为工作统领,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切实抓好全县固体废物管理工作,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开展危险废物大排查行动。在全县开展固体废物倾倒、堆存排查整治行动,聘请第三方专业人员对全县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危废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涉嫌违法的将移交环境执法大队进行处罚。
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利用广播等宣传手段号召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开展农膜清理活动,2021年共计清理田园面积10万亩,清理残膜200吨。推广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地膜的使用,鼓励农民群众自觉回收地膜,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利用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农膜污染技术讲座。做好地膜残留监测工作,每年完成6个监测点的监测任务,30个样方的残膜采集工作,并向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确保对县地膜污染保持动态监测。
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与规范处置。建立健全医疗单位废物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档案材料,规范处置流程,做好交接登记,建档梳理备查。规范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处,对机构内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经检测达到排放要求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按上级要求积极协调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工作,对21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贮存场所及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检查指导,有效确保了医废规范安全处置。
做好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工作。购置1.6万个分类垃圾桶,新增垃圾分类宣传小品200多套、分类垃圾亭200多个,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天上拍、地上巡、群众报、联动控”的“立体式”监管制度,定期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生活垃圾由光大集团进行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已与411家产生餐厨废弃物的经营场所签订自收运合同,县建成区固定餐饮经营场所餐厨废弃物协议收运率76.7%,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做到收集、运输无洒漏,确保处理达标、规范。
提高工程材料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废物产生。在全县交通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机制砂,减少天然砂石资源消耗,推进工程材料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动废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推广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沭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恢复,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推进“生态美县”重要工程,美丽临沭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推进朱村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组织县生态振兴专班重点成员单位支持朱村创建工作,积极与技术单位对接创建申报技术事项。委托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在中国环境报对朱村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报道,为朱村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国家层面上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将朱村列为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向省生态环境厅提供了朱村的两山基地建设情况相关资料,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朱村列为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提高了朱村的知名度,助推了朱村的两山基地创建。
大力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有机肥生产企业、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等以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通过添加辅料、发酵处理等生产有机肥原料。培育临沭久亿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等一批高科技企业,通过利用畜禽粪水生产海藻肥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宽畜禽粪污处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积极实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建工程和技术指导,成立了县技术指导专家组、镇街技术指导巡回组和镇街片技术基层组,形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无缝隙网络工作体系,对全县2012家养殖场户全面摸底排查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
植树绿化工作稳步推进。以冠山林业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凌山头水库水源涵养林修复工程、叠翠路违建清理及断档补植工作为抓手,全县造林220亩。组织县级林长、民间林长、“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县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120人参加县级义务植树活动,全县适龄公民累计25万人次义务植树90万株。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向上向好。玉山镇刁街采石场废弃矿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于2021年3月份开始施工,现已竣工验收完成,正组织结算评审。青云镇石柱山废弃矿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于2021年10月份开工,治理工程主要包括边坡危岩清理、底盘平整、局部回填、覆土绿化等。
自然保护地工作提质升级。加强自然保护地日常巡护及监管,全面完成监测图斑核实、整改。投入资金20万元在沭河国家湿地公园栽植垂柳、百日红、法桐、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2000余株,修复湿地面积30余亩。加强采伐审批事后监督,下达迹地更新任务2662亩,推广林木采伐地块GIS查询,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坚持生态优先”已成为共识,在面临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的今天,临沭县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绿色转型,因地制宜走出适合临沭的实际路子,力争在“十四五”时期交出生态临沭新答卷。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