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琳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正是来源于自己所在的家庭。王超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既没有显赫家族的家训书碑,也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只有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超姥姥的娘家曾小有家产。听姥姥说,她家是三进的大院,自己家建有私塾,请了先生。老姥爷思想开明,始终认为无论男孩女孩都须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明理。他还让本村愿意读书的孩子免费来读书,对家里的长工也善待有嘉。姥姥经常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她从不占别人便宜,借人一瓢面,还人时必须再添些物品。听母亲说,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家家户户没东西吃,姥姥家门前栽了一棵榆钱树,饿得前肚贴后背的舅舅们白天黑夜地看着榆钱树,不让外人撸。姥姥叹了一口气,把舅舅们撵回家,说:“别看了,就让过路饿得不行的人撸吧!能救人一命呐!”母亲说,那棵树后来树皮都被揭没了。
王超的父亲在家族里,主事从来都是公公平平,不偏不私,很有德望;在学校里,踏踏实实,不懒不滑。即使当了主任后,也不会以家势和钱财来评价人、处理事,为此得罪了一些人。有人劝父亲:“你就不能灵活处理吗,处理好了,人家还能不给你好处?”父亲笑了笑,说:“这样的好处,我可不沾。”为此,父亲在单位上落了些“傻、犟”的名头。虽然在当时看来,父亲的确受到了非议,但后来,王超遇到了父亲的一位老同事,头发花白的叔叔眼眶微红地说:“你爸爸真是个好人,不图不贪,从不会分势力干事,对人对事公平公正,清清白白。”岁月不会忘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人心也终会在时间的沉淀里显露无遗,该清的终归会清的。
当王超长大后,她时时记着姥姥说的话,在生活中能帮人一把就帮人一把。她也不会忘记父亲的所作所为,以父亲的“清”为榜样,时时鞭策自己。王超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秉持恪守着“与人为善”,时时教育他们与朋友相处要以“善”为初,待人须以“善”为心,多做善事,多做好事。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王超就开始让孩子们背诵三百千、《孝经》等经典古文,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孩子的心灵。每到传统节日,都用心和孩子一起过。元宵节带孩子猜灯谜,做面灯,蒸面龙;清明节参加家族的祭祀,让孩子永远记得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每到寒暑假,王超都会让孩子们参加图书馆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去参加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从而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她还会带着孩子们参加县图书馆“暖阳行动”,带着孩子去育才培智学校帮助那些特殊的孩子们,女儿把自己第一次获得的稿费捐给了那些孩子,儿子只有6岁,就把自己的玩具捐给了他们。
晚饭时,满满一桌人。6岁的儿子给93岁高龄的老姥姥拿拐杖、拉椅子,女儿也没有抢着吃饭,静静地等着老姥姥动筷。王超看看家里的耄耋老人及未成年的孩子,岁月静好,一气秉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既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 俗话说“家有大德,必有馀庆”今后王超表示,会在做好小“家”的同时,为祖国这个“大家”添砖加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为而不争,积善行德!把自己家的良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