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刘守贵为父母读报纸。
15岁时,作为家长的长子,他跟着村里的大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到江苏,换来黄豆只为帮父母分忧。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同时也把这种小孝“升级”为大爱,给镇里的老人买保险,带着他们去旅游,让全镇的老人都一起享福……提起山东南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守贵,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父老乡亲,无不竖起拇指,更被他的善行义举所感动。
15岁跨省换黄豆补贴家用
1955年出生的刘守贵是家中的长子,家中兄弟姐妹共6人。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养育6个孩子对刘守贵的父母来说,可谓相当不易。因为家境贫寒,父母还曾一度想举家到东北谋生。
作为家中长子,刘守贵早早认识到父母的辛苦,小学6年级时,父母在生产队里忙着农活,他在家中便负责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摊煎饼、做渣豆腐,这些似乎只有女孩子才会做的事,刘守贵早早就学会了。
在粮食紧缺的那个年代,听说江苏的黄豆比大米价格要高出很多,初中还未毕业的刘守贵就跟随着村里的大人,骑着自行车,驮上两袋大米,到江苏的换来黄豆。由于害怕被查,每次他不得不深夜出发,骑行5小时的夜路。“换来的黄豆拿到集市上卖,剩下的一部分母亲拿来磨豆腐。”颇有经济头脑和胆量的刘守贵,用自己的努力帮衬着家里,更给父母减轻了不少负担。那一年,他只有15岁。
1975年,为了分担父母的经济压力,20岁的刘守贵独自从农村来到城市,希望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那时候,一级建筑工一天能挣1。25元,而在农村挣工分,一分才0。12元,一天根本挣不了几个工分。虽然苦点累点,但急于为父母分忧的刘守贵毫不犹豫的选择建筑工,作为自己进城的第一份工作。刘守贵清晰地记得,第一个月他发了30几元的工资,除了给自己留下维持生活的费用,其他全部寄回了家。
过年时兄弟姐妹开3辆奥拓回了家
想着能为父母解忧,这不仅让刘守贵心情愉悦,更给了他增添了工作的动力。1980年,拼命工作了5年的刘守贵,用自己的实力获得班长的职务。自己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25岁的刘守贵开始琢磨怎么让还在农村的弟弟妹妹也进城。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守贵将20岁的二弟带到城里,干起了自己进城的第一份工作—建筑工,因为熟悉这个行业,所以让弟弟妹妹做起来也放心,自己也可以帮衬着。
就这样,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刘守贵将弟弟妹妹一个个的带进城里,给他们安排工作,就连在部队退伍回家的三弟,刘守贵都给安置的非常妥当。全家都进城,在当时的农村是轰动全村的事,刘守贵做到了。
“一家6个孩子全部在城里上班,在我们村当时可是轰动性的大事。”在刘守贵的带领下,弟弟和妹妹们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不仅在城里扎根,每家还都拥有的自己的住房。没过几年,兄妹6人中,便有3家买上了奥拓车,春节时当这3辆车在老家门前一字排开时,刘守贵父母眼里满是欢笑。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作为长子,刘守贵以身作则,只要有空,就会回到老家陪陪父母,在他的影响下,弟弟妹妹们也没有忘了老家的父母。就这样,尽管6个子女都不在身边,但老家里的父母却从未觉得冷清。
让父母过的舒心成最大心愿
将弟弟妹妹全部带进城后,家中留下了逐渐老去的父母。为了改善父母的居住环境,2011年,在刘守贵的主张下,将老家的草房翻修成二层小楼的四合院,供全家人回家团聚时居住,大部分的费用都是由刘守贵负责。“都是应该的。”在刘守贵看来,自己是家中的长子,自然应该比弟弟妹妹负担更多,这无可厚非。
不仅是修缮房屋,但凡在孝敬老人用到钱的地方,刘守贵总是义不容辞地履行兄长的表率,小钱大包大揽,大钱出大头;但凡老人生病,穿衣喂食、端水送药、擦拭身体、修剪指甲……病床前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2012年,不放心父母在家独居的刘守贵,将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虽然之前已经帮父母请了保姆照顾,但刘守贵觉得还是自己与父母住一起更放心。老人在儿子家里住的非常欢心,每天不但面对孝顺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媳妇,还有两个重孙也住在一起,一大家子四世同堂,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虽然公司里的事物很忙,但只有有时间,刘守贵总喜欢组织家庭聚会,而每一次的相聚他都会用相机记录下来,如今他的电脑里已经保存了上千张照片,“媳妇对此不以为然,但我知道,父母年纪大了,能相聚的时候不多了,所以每一次我都十分珍惜。”
看着父母高兴,刘守贵心里更是甜滋滋的。“老人年龄大了,就得让他们过舒心的日子。父母把我们养大不容易,想想当年吃的那些苦,现在更得对父母尽孝。”提起当年父母含辛茹苦抚养自己还有几个兄弟姐们的情景,刘守贵直叹息“不易”。
孝感乡邻镇里老人也一起享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城市里闯荡了多年,刘守贵并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在事业取得成功以后,刘守贵依然保持家乡人的淳朴,为家乡人做点好事,也成了他的梦想。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在汤河镇旦彰街村委举行“慈善救助基金发放仪式”,向敬老院老人发放了3。5万元慈善救助基金;捐款10万元建设汤河镇敬老院;自2012年至今,每年向汤河镇旦彰街村60岁以上老人赠送“银龄安康”保险,总保额834万元……
近年来,刘守贵经常组织企业志愿者队伍捐款捐物,走访慰问汤河镇敬老院孤寡老人。他还组织承办了“夕阳红汤河老年参访团”旅游活动,组织老年人参访团参观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大官苑社区等。每年两节,他还为汤河镇孤寡老人和旦彰街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发放节日慰问品。自2008年以来,他用于资助老年事业和其他慈善事业捐赠的款物累计达300余万元。
作为企业的领头人,在家乡,刘守贵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在企业,他则经常组织带领企业职工参加敬老爱老的志愿活动、慈善活动,不断弘扬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行业树立了敬老助老的榜样。自2012年开始,刘守贵每年重阳节都会为职工父母发放敬老基金,并为优秀职工父母定做唐装,参加“重阳节敬老基金发放仪式”,让职工父母感受企业的文化育人氛围。
河东区“十大道德模范”、“临沂慈善家”、“十大敬老楷模”、“山东省敬老模范”、“热心慈善事业先进个人”……这些年来,刘守贵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他对此却看的十分淡然。他常说,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自己通过为家乡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以此来回报社会和家乡人民的哺育之情,传承和弘扬“孝”文化。(记者 金成远 张慧)
返回临沂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