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孙贵坤 卞旭 赵国清 临沂报道
从中心城区沿着沂蒙路一路北上,城市后退,田野渐现。步入十一月秋收的尾声,兰山区汪沟镇颜家埝村千藤有机农场的葡萄暖棚中,仍然高低错落地挂满了紫红色的“心形”水晶葡萄——浪漫红颜。
暖棚里的“浪漫红颜”葡萄挂满枝头
这种由“阳光玫瑰”和“魏可”杂交的品种饱满硕大易剥皮,风味汁水十足,可达到每串2斤以上,被当作和“阳光玫瑰”的红绿“夫妻档”组合包装成了礼盒,每盒卖到近200元。其余10个品种根据“分级销售”,按照1-3级分别卖到了每斤15、20、30元左右。
红绿“夫妻档”水果礼盒
占地50多亩的农场在前段时间的上市季节里,纷至沓来的游客采摘和社区团购来往络绎,“95后”农场主颜廷鑫坦言,要是上个月甚至连休息和接受访谈的时间都没有。
如今产销两红火的场景在2019年之前却是一片惨淡,曾经仅7亩地的露天葡萄园,因为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一直没有什么收益。2018年,22岁大学毕业的颜廷鑫带着同学好友的不解,坚持着自己的“向前走”,选择回家种葡萄。
正在忙采摘的“95”后农场主颜廷鑫
“背驰城市,奔赴农村也是一种向前。”颜廷鑫这样解释他的坚持。
吸取失败教训的颜廷鑫,回乡后先后去到江浙、河南、安徽等地考察新品种,积累市场渠道,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对园区的布局和定位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挖掉4万多棵葡萄树,栽新品种。
大刀阔斧的改革当即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一旦搞砸,这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但不破不立,果园经历了数次争论、协商、妥协后,终于统一更品种、换架型、改模式。在新树挂果的第一年,园区就实现了亩产效益3.5万元,是之前的整整5倍。
颜廷鑫在葡萄架下观察葡萄长势
首战告捷的喜悦还没捂热,“练功易,守功难”的考验仍旧在田野中等待着他。作为“靠天吃饭”的农业人,颜廷鑫在这几年历经大风、冰雹、大雪一个个噩梦,曾亲眼看着大棚膜被大风瞬间吹飞,辛苦栽种下的葡萄被冰雹成片打烂,无不让他深深体会到干农业的艰辛。但这个“想干敢干”的95后小伙相信时间和实践自会证明所有的付出。
为了解决生产稳定性和抗风险的问题,农场建立起了自有品牌和生产标准体系,做成了项目计划书进行推广。“目前,我们已成为兰山区葡萄栽培面积最大、采摘期最长的农场。区别于传统售卖方式,我们以‘农场直营,放心好品’为经营理念,打造直营模式,现在,农场一年的营收达150多万元。”颜廷鑫自豪地说。
作为“四雁”人才,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更多老乡一起致富才算真的富。
本村已经60多岁的赵福海老人,种了3亩多的露天葡萄,因为管理和品种老化,葡萄品质不好,卖不上价,连年赔钱。看着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到处赶集摆摊,一蹲大半天,腰都直不起来,还挣不了几个钱,颜廷鑫帮他改接了容易管理的品种,改良了架型,连着半年上门做技术指导,葡萄成熟后又帮他联系销售渠道,这样一来,老人不用到处赶集,在家里坐着就能把葡萄卖了。一年下来,以前不赚钱的3亩多葡萄,第二年就卖了5万多元,老人家特别高兴。
帮助果农“种好卖好”葡萄的事迹不仅传到周边村镇,临沂市田间校园也来这里开了课。市农广校组织带领广大职业果农来此学习,听他讲解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对于周边的葡萄种植户,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建园、引种、技术等指导。此外,颜廷鑫联合周围“四雁人才”,建立产销联合体,将各自的园区及产品信息形成一个宣传整体,对技术、客户、渠道进行共享,起到1+1大于2的效果,实现从“甜蜜事业”到“共富产业”的转变。
兰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中心主任朱广铮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近年来,兰山区认真贯彻落实“要在共同富裕上率先探索”,持续深化推进“四雁工程”,突出特色产业和共富属性,以“头雁”引领“群雁”齐飞,探索出了城乡、产业双融合带动集体、农民双增收的“双融双增”共富模式。兰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中心主任朱广铮介绍说:“全区共建设‘四雁’人才创业孵化园两处,共富工坊300余处,培训‘四雁人才’2400余人次,累计发放‘四雁振兴贷’突破40亿元,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0余万元,农民增收1500元以上。”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