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冯善鹏 临沂报道
平邑县地方镇范家台村位于天宝山深处,山水秀美,林果种植基础良好。
2024年1月,国网山东电力派驻第一书记郭源到任后,依托派驻单位优势,在“千万工程”经验指导下,确立“一路一河、电力先行、延链拓链、产业闭环”的发展思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绿电乡村”;对接康师傅集团、盒马生鲜等企业,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电满格、好日子”照亮范家台,辐射带动九间棚片区发展。
今年2月27日,驻临沂市省派工作队牵头负责人、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陈金秀调研后,对村庄发展变化给予高度评价。
从民生短板到乡村新貌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范家台村,清澈见底的西崮河中,鱼儿自在游弋;河岸边的民宅旁、大树下,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悠闲地聊着家常……这里山清水秀,路景交融,宛如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画卷。
村支书孙芳感慨道:“一年多的时间,范家台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一年前的范家台却面临着诸多民生短板,让第一书记郭源夜不能寐:村委活动室堆满杂物,河道被生活垃圾淤塞,生产路泥泞不堪……村民陈大姐曾对郭源诉苦:“郭书记,咱们村连个像样的广场都没有,娃娃们只能在土堆上玩。”
为了找准帮扶方向,郭源先后走访2000余人次,收集了8类200余条意见建议。他带领村干部连夜整理材料,反复修改方案,最终使范家台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顺利通过审核并实施。
西崮河河道淤积数十年,改造过程中,郭源与村两委成员亲自下河监督施工,带头实干。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河底的淤泥中,仔细检查每一处施工细节。炎炎烈日下,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没有削减他们的工作热情。三个月后,昔日的“污水沟”蜕变为碧波荡漾的景观河。他们还利用电力退旧器材为桥梁加装护栏,重修加固两侧顺河坝并安装围栏,还在两岸建起了鱼鳞坝和休闲步道。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如今这里已成为村民跳舞健身、孩子嬉戏玩耍的“网红打卡地”。
为了让村庄焕发新活力,郭源还争取资金修缮党群活动中心,安装了54盏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并绘制了《范家台赋》文化墙,让乡愁有了载体。文化墙落成那天,80岁的李大爷颤巍巍地摸着墙上的字,动情地说:“这是咱村的根啊,不能丢!”如今,文化墙不仅成为了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成为了凝聚村民情感、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 “电力洼地” 迈向 “绿电高地”
安全可靠的农村电网和优质的供电服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天到范家台,公路两旁的基础设施状况就让郭源心头一沉:蜿蜒的公路旁,老旧的电力线路耷拉在锈蚀的电杆上。一位热心村民快步上前,紧紧拉住郭源的手说:“郭书记,您可是管电的行家,咱这电线用了快三十年,遇到恶劣天气很容易停电!”
经过调研,郭源了解到,10千伏天宝线全长15公里,而九间棚片区恰好位于线路末端。线路半径过长导致用电高峰电压严重偏低。看着村民们因电力不足而受限的生活,郭源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让片区“亮起来”!
然而,改造工程的难度远超想象。九间棚片区地形复杂,周边是巍峨耸立的大山,电力线路跨度极大。为了争取项目支持,数九寒天,郭源和平邑供电公司的同事们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山林间勘察线路。白天,他们争分夺秒跑现场、精准测量数据;晚上撰写方案、准备汇报材料。最终,在上级公司和平邑县供电公司的全力支持下,郭源争取到700万元资金,驻村一个月便敲定了施工方案:改造原有的天宝线,并新配出郑城六线进行末端联络。
2024年6月,工程进入关键施工期,一场暴雨冲垮了临时施工路,材料运输被迫中断。眼看工期延误,郭源迅速组织党员突击队,人力扛起沉重的电杆,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山上攀登。一位在场的村民深受感动,赞叹道:“郭书记,你们可真是电力铁军啊!”
经过连续日夜奋战,郭源和同事们在天宝山深处成功架起了电力“天路”。新建2.5公里的10千伏郑城六线,延伸改造5.5公里的10千伏天宝线,累计消除了重过载、低电压台区30个。至此,九间棚片区形成了联络供电模式,彻底解决了排灌期、度冬度夏期间的低电压问题,有效降低了大面积停电的概率,惠及沿途8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的1万余人。更为关键的是,以片区思维推动电力赋能乡村振兴,实现“让电等发展”,为范家台、九间棚片区的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供电保障。
供电稳定之后,郭源并未松懈。在一次排查中,他发现一户村民家中的线路老化严重,电线多处裸露在外,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火灾。当时,室外温度高达40度,狭小的屋内闷热得如同蒸笼。郭源和供电所的电工师傅们汗水不断流淌,一点点更换有漏电隐患的线路。当听到老人那一声声真挚的“谢谢”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心的欣慰。
今年2月,在派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郭源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村庄布局光伏、电伏、水电、储能、充电桩为一体的“风光水储充”综合能效利用项目。3月底,所有设备全部调试上线,成功实现村庄能源供给绿色化。不仅如此,多余的电量还能向电网输送,由村合作社共享发电收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以上。
产业升级,范家台“果”然不凡
范家台村拥有1300余亩果树地,黄桃、山楂、苹果、李子、冬桃等果树扎根生长,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果园景象。长期以来,村里的水果销售主要依赖传统批发模式,果农们在收获季节将水果整车运往各地批发市场,也有部分果农选择在自家地头零售,直接与顾客交易。然而,这种单一的销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果农的收益。
为提升果树种植水平,挖掘果园潜力,郭源先是多方联络,邀请山东省农科院资深专家到村开展桃树、山楂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培训。培训现场,专家们从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到果树修剪、施肥技巧,细致入微地讲解种植知识。果农们围坐在专家身旁,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提出疑问,专家们耐心解答,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与此同时,郭源深知改善交通对水果运输的重要性。在他的推动下,村里修建了930平方米的生产路,三条蜿蜒在山间的新路有效解决了水果运输难题。
不仅如此,郭源还亲自带队前往公社联盟、协合茶业、好日子片区等地考察。他们仔细观摩水果及农产品深加工流程,深入了解运营模式、市场销售渠道及产品附加值提升方法,并与当地负责人深入交流,记录下宝贵经验。
不久前,在郭源的努力下,范家台村北一处占地17亩的水果初加工车间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水果附加值和利用率。许多原本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发展前景吸引,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投身绿色农业。
天宝山的山楂闻名全国,口感上乘,品质极佳。市场上,鲜食山楂收购价可达3.5元/斤,而在山姆超市,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后,甚至能卖到29.9元/斤的高价。天宝山子母梨同样历史悠久,有着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堪称梨中上品。如此优质的产品,若能走进高端市场,必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1月,郭源带着当地的水果和罐头,先后拜访了顶新国际集团、盒马生鲜等知名企业,并积极对接山东公社联盟食品有限公司。郭源详细介绍了范家台水果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与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拓展鲜食水果销售渠道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路径。
顶新国际集团作为一家多元化跨国企业,在食品制造、零售、餐饮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旗下康师傅、德克士等品牌家喻户晓。在水果深加工方面,顶新国际集团拥有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郭源介绍,下个月,顶新国际集团的研发团队将专程来平邑县,双方将就水果深加工合作展开深入洽谈,共同助力当地水果产业升级。
地方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郭书记到任后,一系列外联外拓举措不仅对范家台意义重大,对“中国水果罐头之都”地方镇果业发展也影响深远。他积极推动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型,必将提升果农们的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
记者手记
踏入范家台村,眼前是宁静祥和、充满诗意的田园景象。
一年多的时间,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到如今道路平整、河道清澈,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电力供应的不稳定,到成为“绿电乡村”,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从传统单一的水果销售模式,逐步探索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转型。范家台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郭源,这位来自国网山东电力的派驻第一书记,无疑是这些变化的关键推动者。他深入群众,走访2000余人次,只为详细了解大家的需求;他不畏艰难,在恶劣环境中勘察线路、争取项目;他积极开拓,与知名企业对接,探寻产业升级的路径。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能深切感受到大家对郭源的认可与感激。那80岁的李大爷抚摸文化墙时的动容,那村民们回乡创业的热情……都体现了郭源工作的成效,而他的工作,不仅仅改变了范家台,更辐射带动了九间棚片区的发展。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杰地灵范家台!范家台的变化,是乡村振兴的缩影,也是电力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