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凉河也叫温河,是祊河在临沂费县境内的最大一条支流河,也是沂河水系的二级支流。温凉河发源于平邑县南部的太皇崮西北大刘家沟北山。
据《沂州志》、《沂州府志》载“祊水,出费县大筐崮。”《费县志》亦有记载“大筐崮南北有泉,为祊水源,其实非也。”西北东南流向的温凉河,自平邑县郑城镇境内入费县境内,又行经关司、梁邱折向东北入许家崖水库,再行至费城街道办事处,流入祊河。
傍河而居,与肥美鱼虾有关的乡情
温凉河两岸自古就有亲族相聚的村落,但是后来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居住在河边的人开始由河道两侧向外不断地扩展,开垦贫瘠荒芜的土地。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动荡,温凉河两岸的很多村庄为了防御外来侵略势力的袭扰,纷纷在村庄外建起了围墙,设有大门、炮楼,很多小村庄也便逐渐聚集,更加集中。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机耕运输工具迅速增加,原始的温凉河古村落格局也便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村庄模样不见了踪影。
但是,依河而居的村民们,生活习惯却得以一代代的延续下来。
在费县,并没有专业的以打渔为业的渔村,也没有专职以打渔为业的人,但是生活在河边的人对于捕鱼却有着比较传统的方法。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河水煮河鱼,再炖上一锅萝卜,加上一碗家酿的粮食酒,大家围聚一起,也便成了最美好的生活时刻。
为了这最美好的生活时刻,河面上的冰块融化的初春,温凉河河岔沟溪的狭窄地方,常常围聚着截流、净水逮鱼的村民。村民们用的工具也比较简单,多是些家里的瓢、盆,前面一个人向截流的下游不停地泼水。倘若要讲求速度,则两个人一起合作,联合泼水。水一旦快泼干的时候,浅浅的水汪里鱼儿翻腾了起来,直往上跳、蹿。肥美的鱼儿自然悉数被村里人收入篓子里。
在温凉河畔居住了十多年的刘春生,简陋的茅舍,渔网挂满了门前的树梢,温凉河对于他而言在艰难时期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卖鱼,更是给他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除了简单的豁鱼,浅水区经常布置有迷魂阵,又称“箔塘子”。刘春生用竹篾编成一片片的箔,现在大部分已经改成网片,称为称为“网箔”。
为了捕获肥美的温凉河大虾,刘春生和众多乡邻们还专门制作了一种捕虾兼捕小鱼的工具——虾笼子。这种笼子用白腊条编织而成,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当然,也由用几根棍子扎成的方形,然后用蚊帐布包裹而成。位了捕获虾、鱼,在笼子的上边留上一个口,里边放上了猪、牛、羊等牲畜的骨头或者是花生饼之类的食物,一旦虾、鱼游到了笼子里就很难逃出去了。隔一段时间提出笼子,便可以收获丰富的鱼虾。
鱼、虾,除了满足自给自足以外,村里人捕获的鱼虾多拿到集市上销售。每逢集市,鲜鱼市、海鱼市两种,鲜鱼市主要还是温凉河产的鲤鱼、鲫鱼、小杂鱼等为主,大都是“打鱼郎子”从河里打捞出来的活鱼,到集市上销售,数量较少,多数按照条来计量销售。由于费县距离东海非常近,温凉河沿岸村庄的百姓们除了可以享受美味的河鱼以外,还可以从鱼贩子那购得海鱼。这些“鱼贩子”、“贩海洋的”的人大都用小推车或者扁担挑着,“贩咸鱼”,除了咸鱼以外还有虾皮等,由于是咸鱼、虾,可以长时间保存,深受当地人喜欢。
随着土地公有制以及机耕运输工具的迅速增多,捕鱼工具相继投入使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些传统的捕鱼风俗也便逐渐被淘汰。
许由城村建古城,春秋战国古韵遗风
温凉河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许由城村的许由城遗址,1991年被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么多年以来,文管部门在古城内发现了众多的墓葬、水井等,并发掘出陶片、陶罐、筒瓦、板瓦、“千秋万岁”瓦当、铜箭镞、石器、五铢钱等。据考证,这里发现有大汶口、春秋战国、宋等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
在费县采访时,从文管所以及临沂市博物馆了解了一些有关许由古城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将其在新郑的许田与鲁国的祊相交换,作为各自的休息之地。郑为助周天子祭祀泰山所用,鲁国为祭祀其祖先所用。《通志》有载:“郑已祊易许田,而仍以许田名城,所未详也,土人讹位许由城……”因此,现在的许由城其实应该名作许田城。
新中国成立后,许由古城四周城墙还能隐约可见,最高的地方达到8米。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人将东、南两侧墙体铲平掉,八十年代又将西墙铲平了。现在的古城南、西墙以及城内被村庄所湮,东墙北端以及北墙和城西北角保存尚未完好,古墙遗址高6米,宽5米,下层夯土层次分明,圆洞痕迹明显,似东周时期板筑土城之遗存。许由城南北长410多米,东西有320多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
《费县古迹考》有记载:“许由城后人所名,当春秋及前汉时,未知为何邑。”曾出土有“千秋万岁”瓦当。
80年代,许由城村村民张庆昌介绍,清末民初间曾在南墙基下出土“半个头、两条腿的小铜件”,去临沂城卖掉得六十吊钱;村北绷着南岸不断拾有被雨水冲出的铜箭头。村西尚有出土的画像残石。村前还出土有四周为几何图案的花纹砖。此地也曾发现过金砖银块等物。
1982年5月,许由城村村民孙连友在整修房屋地基时,挖出一块呈方形的金板,铭印有11方阴文“陈爱”戳记,属国内罕见。“陈爱”是楚国铸造的金币。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破楚都郢,楚遂迁都于陈,伺候楚铸金币为“陈爱”。
此城地当东西孔道,历来位军事争夺之地。由于位置的重要性,这个地方曾经建有大大小小一共八座衙门,有元朝许田大将守城命名之说。
许由古城是费县发现的一大古城之一,文化深厚,特别是楚币的出土,对于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方军事、文化交流以及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温凉河为什么一半温、一半凉?
在当地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以前的蒙山一带由于山峦层层,山多而且又高,水排不出去,水灾自然非常严重。于是,大禹带着一棒子人来到蒙山顶上安营,治理这一带的水患。大禹带人在蒙山前开出了一条河治水,现在这条河名曰浚河。当初这条河开通的时候河基非常差,南有汶山阻挡,北侧有肖山阻隔,大禹愁得茶饭不思,尝试了很多办法也都无果而终。最终,大禹在钟罗山的东边二神山脚与小花山接口的地方开出了一个豁口,把积水都排了出去。“蒙山九回头,费县水倒流”就是从那时候形成的。
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听说大禹治水有方,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执意恳求去给民工烧茶做饭。舜王答应了她们的要求。治水任务完成后,娥皇和女英把锅里没用完的温水倒在地上,在她们倒水的地方突然冒出一眼清泉来,泉水翻出的水花像串串的珍珠,还冒着温气,掬一捧喝下去,顿觉清香甘甜,神清气爽。泉水顺势而下,与梁邱境内的地表水汇合,左边凉,右边温,人们便叫它温凉河。据说住在河边的人因为常饮此水,大都健康长寿。史书记载,大禹的确在蒙山一带治过水,然后又治徐淮水。
一条温凉河,一半温,一半凉,让人们平添了几多遐想。梁王咏温凉河的诗句中提到了龙女饮羊的故事,说出了一条河流一半温、一半凉这一天下独绝的现象。那么,温凉河半温半凉之谜究竟是什么呢?
据介绍,这河里的水就是一半凉一半温,在冬天表现更为明显,河南面都结冰了,而北面的河水依然哗哗作响,从不结冰。这一现象存在于梁邱镇一直到上游两三公里的河面上。
顺着河水逆流而上,在梁邱镇赵家庄附近,河水开始出现了交叉口,一条源头从西南而来,而另一条源头从西北而来,两条源头在赵家庄附近交汇往下游流淌而去。从西南而来的河水发源于附近的东河村,该村有一处泉水,泉水形成小溪,汇入温凉河;而西北方向的河流,发源于离赵家庄几十公里的皮崮顶。离赵家庄较近的地下泉水汇入温凉河,南面的河水自然是凉的;而从几十公里流淌下来的水在经过赵家庄的交汇点后,由于已经流淌了几十公里,已经被太阳晒温了,河水自然会有温温的感觉。两股不同的水交汇,在一定距离内,没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会有半温半凉的现象。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胡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