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新闻

艰苦创业十年 沂蒙山区7县1996年率先整体脱贫

2014年09月19日 07:19:00 作者:刘遥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乡下贫穷落后,城里也好不到哪儿去。在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退休干部王毅然的印象里,临沂最高的楼房只有5层,没有泊油路,没有商场,不但没有钱,就算是有了钱,买点生活必需品也是非常苦难。“当时吃穿住行都犯愁,整个临沂城只有三两条街,如今的滨河大道,还只是一片芦苇荡”。而位于解放路与沂蒙路交会处的临沂百货大楼,一度成为临沂城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位于革命老区沂蒙山区的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苍山、泗水、山亭终于摘掉戴了11年的贫困县(区)帽子。至此,沂蒙山区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已全部脱贫。在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1996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第一时间报道了沂蒙山区整体脱贫消息。

      从贫穷落后到艰苦创业再到整体脱贫,短短10年间,故事太多说不尽,但结局,是临沂人民挺直了腰杆奔向新的生活。

      落后贫穷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

      1980年8月,年仅16岁的张在军以2分之差高考落榜,回到老家沂水县西棋盘村。

      “西棋盘,石头多,缺粮缺水缺老婆。”这民谣,就是当时村里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年,正逢沂蒙山区大旱,土地干裂,禾苗枯死。村里的老人们还记得,当时得到10里地外的村庄去挑水。最难捱的时候,甚至全村出动,浩浩荡荡排着队,焚香燃纸,试图用最古老的仪式祈求雨神恩赐。

      “这么多年父老乡亲一直没摆脱贫困,为什么?”面对一幕幕令人痛心的场景,张在军被深深触动了:“是他们懒惰吗?一年到头,他们难得有个清闲日子。是他们不节约吗?他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掰花。沂蒙山为啥还这么穷,这么落后?”张在军下定决心,留在村里,教孩子们科学技术和文化。

      那时,煤油供应紧张,张家每月半斤煤油都不够他用,有时写文章构思时,他就把灯吹灭,动笔时再点上,就这样还是不够用。有时候,他还把蓖麻籽用铁丝串起来点上,借灶火读书。1985年10月,省城来的记者来采访,问他最需什么。“煤油!”他脱口而出。

      那时候,张在军的老家物资匮乏,整个沂蒙大地的交通也闭塞。“四塞之崮,舟车不通”,是老临沂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回忆说,“俺村坐落在600多米高的龙顶山上,路没修通前,上下山只能攀悬崖。”他还记得70年代父亲得了急性阑尾炎,大家伙用全村唯一的交通工具——一副门板抬父亲下山时,已经迟了。医生说,要是早来半小时,兴许有救。因为没有路,到1984年,九间棚村20个适龄青年中,就有13个光棍,订了亲的女方也都提出“不到山下盖屋就不结婚”的条件……

      乡下贫穷落后,城里也好不到哪儿去。在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退休干部王毅然的印象里,临沂最高的楼房只有5层,没有泊油路,没有商场,不但没有钱,就算是有了钱,买点生活必需品也是非常苦难。“当时吃穿住行都犯愁,整个临沂城只有三两条街,如今的滨河大道,还只是一片芦苇荡”。而位于解放路与沂蒙路交会处的临沂百货大楼,一度成为临沂城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到1984年底,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仅44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6元,7个县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成为全国18个连贫困地区之一。

      艰苦创业

      劈山扬水,穷则思变

      穷,则思变。当历史从容地步入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令人振奋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沂蒙大地。王富岭就是在那时,被推举为蒙阴县小山口村党支部书记的。

      上任之初,村里有段顺口溜:“小山口,石头窝,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处处荆棘多”。因为穷,村里小青年7年内没有一个找上对象,还有4户村民干脆举家卷铺盖去了东北、山西。王富岭决定,先跟大山较劲,劈开横亘于村前那座海拔350米的大山,再在这个专家认定的贫水地带打出生命水。

      经过四个冬春的苦干,全村上下共挖出了5000多立方米,打通了一条6米宽、1500米长的公路,并生生凿穿14米岩层打下直径20米的大口井,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并保证了300多亩耕地的灌溉,自此打开了小山口村的致富之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了沂蒙山区所有国家重点扶贫县的角角落落。1984年底,平邑县九间棚村30岁出头的刘嘉坤当上了“一把手”。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粮食和果品明显增产,吃饭已经不成问题。他做了一个新规划:1990年以前,家家都用上电灯、四个自然村村村通路,家家吃上自来水,把所有的荒山绿化完。

      为了把卧龙泉水引导300多米高的山顶,首先要建扬水站。悬崖无法站立,村里的小伙子们就用绳子拴住腰,另一头拴在悬崖上面的树根上,吊在半空中打眼放炮。山风吹来,人在半空打转。老支书刘德敬也来帮忙,听说水泥不够了,就把他盖了一半的房子停下来,把自家1500公斤水泥送到工地。老少爷们儿没日没夜二十多天,泉水终于上了高山。

      1991年6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来到九间棚村,看到这个小山村的巨大变化,高度赞扬九间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挥笔题词“沂蒙山区的一颗明珠”。

      这时,沂蒙大地上的角角落落都开始了艰苦创业的脚步,罗庄区沈泉庄村,河东区刘疃团,沂水县上峪村,费县麻绪村,莒南县庞疃村……他们都是正在奋斗崛起中的“明珠”。

      脱贫摘帽

      7县在全国 率先整体脱贫

      当商品经济的大潮剧烈冲击着沂蒙山人的观念,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骚动起来,人们苦苦寻求脱贫致富之路。

      机遇说来就来。1985年,青岛市对沂水进行对口扶贫支援。在青岛食品厂的援助下,在县城北郊的河滩上建起了食品厂,取名“青援”。可放下锄头进车间,农民办企业绝非易事。

      当年进厂的工人刘先生回忆道,“23亩黄沙滩,两支小土炉,手工制作糕点,这就是所有设备和流程。”他说,当时生产的糕点档次低、质量差,推销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也推销不出去,“七十多名工人,就靠领糕点顶工资”。当年底,这个固定资产仅有20万元的小厂子累计亏损近百万元。

      “上钙奶饼干!”全厂职工自己动手挖地基、砌炉灶、安设备,1989年5月,青援食品厂第一条钙奶饼干生产线正式投产了。当年,这一产品一上市就成为厂里的拳头产品,全厂完成产值1026万元,实现利税68万元,从此有了转机。1990年,青援厂新上了方便面生产线,填补了临沂空白。1994年,沂水县城北郊崛起一座千亩食品工业区,当年,青援厂成为沂水县唯一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

      下海,是90年代初市民最为熟知的流行语。在农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展工副业是很多“小康村”叩开致富大门的钥匙。蒙阴县小山口村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也实现了工农并举。到1995年,全村各业总收入达到174万元,人均纯收入2549元,这年,小山口村被县委、县政府首批命名为小康村……

      1995年底,7个贫困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0亿元,增长了8倍。短短十年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44元,增长4.2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人均占有480公斤,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正如《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文章的标题:“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蔬缠腰,山脚粮菜丰茂”。

      记者 刘遥 见习记者 郇恒雪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