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王目光
朱呈镕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兵妈妈朱呈镕和阿拉山口边防连的战士们唱沂蒙颂
朱呈镕慰问大连长山岛边防官兵
2014年春节前夕兵妈妈朱呈镕慰问吉林省某边防团的战士们
朱呈镕慰问钢八连
沈阳军区政治部欧阳明利将军为朱呈镕题词:最美兵妈妈
大众网记者 徐传文 孔红星 刘慧
“明天要去云南边防部队看望那里的战士,大家一起检查一下拥军的鞋垫和其他物品,都准备的怎么样了。”2014年12月13日,朱呈镕在办公室内收拾着物品,一边和员工们说。
从青海,到西藏,从东北三省到海南岛,朱呈镕拥军行程10万多公里,130多次走访部队,认了2000多个兵儿子,送去3万多双鞋垫……她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沂蒙人民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被誉为“新时期的沂蒙红嫂”、“最美兵妈妈”。整个中国的边防都走遍了,现在,“朱老大”的最大梦想就是去维和部队,慰问那些战士,给他们鼓鼓士气。
下岗后创业,沂蒙精神是精神源泉
1989年,朱呈镕还是临沂毛毯厂一名普通纺织女工,当时所在企业产品滞销,停发工资半年之久,她主动请缨调至销售前线,硬是背着煎饼、咸菜走遍了大江南北,两年收回货款近千万元,在当地被称为“纺织系统销售大王”。
然而,1998年,朱呈镕在销售事业最辉煌的时候,离开了工作了20多年的毛毯厂。“那个时候,业绩还不错,竟然下岗回家,我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坐着、躺着,想了整整7天,也没想明白。”朱呈镕回想起当年的经历对大众网记者说。唯一能让自己提起精神的,就是定期去山里看望老红嫂。
沂蒙红嫂是战争年代涌现出的女性群体,在沂蒙山区流传着红嫂舍身忘死救助伤员、不遗余力养育革命后代的故事,红嫂精神就在口口相传中一代代传承。朱呈镕经常看望的梁怀玉大娘,就是一位沂蒙红嫂。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讲述了子弹从头顶嗖嗖飞过的经历,百岁“红嫂”孙玉兰叙说了当年用身躯搭“人桥”让部队快速通过的场景,“红嫂”梁怀玉为激发村里青年参军入伍,当面承诺谁第一个报名就嫁给谁的故事……这些,都是朱呈镕在拜访老红嫂时聆听到的故事。“我当时想,与‘红嫂’相比,自己下岗这点事算不了什么,我要当新时期‘红嫂’,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朱呈镕说。
在今后的生活中,朱呈镕蹬三轮车、卖糖葫芦,克服了种种困难,都因沂蒙红嫂的故事激励着她继续前行。事业越来越大,但她没有忘记拥军优属。“在我人生和事业最低落、最苦闷、最无助的时候,是‘红嫂’精神给我指了路子,我要用实际行动来传承沂蒙精神。”朱呈镕说。
对待老兵,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作为一名革命老区的民营企业家,朱呈镕把回报国家、奉献社会作为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把对军人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拥军当中,不仅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还与子弟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虽然是一名退伍老兵,最初与朱大姐素不相识,但她对我的帮助,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菏泽市曹县的张爱国说,朱呈镕对军人的感情很深。“不仅对现役军人,对我们这些老兵来说,‘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2009年6月,张爱国25岁的女儿在北京查出来患有白血病,在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后,家里的积蓄和从亲戚借来的钱花得所剩无几。“2011年3月份的时候,我实在没办法了,在北京四处求救无门流落在街头,一个陌生人给我了一个手机号码,并对我说‘如果你当过兵,可以给这个人打电话,她一定会帮助你的’。”张爱国和大众网记者谈起当年的情况时说,他最后半信半疑地拨通了那个号码,说明了当时的困境,后来知道,他所拨通的号码就是朱大姐的。
朱呈镕并没有见过张爱国,只是向他了解了孩子的病情,立即汇去了5000元爱心款。在之后的日子里,朱呈镕经常与张爱国联系,关心孩子的病情,问问还有什么困难。到2013年,共给了张爱国16万元的爱心款。张爱国谈起朱呈镕对他们一家人的帮助激动地说,在得到她的6万元救助款时,双方依旧没见过一次面,“女儿现在痊愈并上班工作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朱大姐无私的帮助。用农村人的话来说,她就是我们一家人的活菩萨。”
朱呈镕就是这样,对待老兵,只要有困难,她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今年72岁的赵康志,现在临沂市一小区当园林工人,负责修剪苗木。2004年,朱呈镕在小区经常遇到赵康志,于是就攀谈起来,并了解到老人曾在部队上当过军工,如今的生活有点困难,并且还患有骨质增生。朱呈镕了解情况后,给他不定期购买痛风膏药,经常送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我的孩子小,退学之后,‘朱老大’就安排到他公司上班。到了允许入伍的年龄,她又让孩子去当兵了。”赵康志感动地说,朱老大讲仁道、讲亲情。
拥军的形式不一样,实质却没有改变
临沂市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伟宏对大众网记者说,朱呈镕具有沂蒙妇女的品质,身上带有与人们军队水乳交融的一种情感。
刘伟宏认识朱呈镕还是从2001年冬季开始,当时组织社会捐款,多数人捐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但是,有一个人要捐一万元,我感到很意外,刘伟宏说,这个人就是下岗再创业的朱呈镕,那时的她创业才刚刚起步。
最近几年,由于工作原因,刘伟宏与朱呈镕的接触更加频繁,朱呈镕每次到外地拥军,她都会跟着一起。2011年腊月二十四,刘伟宏陪朱呈镕来到国旗班等部队,为他们准备了20吨水饺。刘伟宏说:“我们吃住都很简单,她还随身携带煎饼和咸菜,可见她的心都用在拥军上。在北京部队慰问的时候,还不断协调家里,调配水饺到其他地方。”
离开北京后,朱呈镕让刘伟宏等人先返回临沂,自己又去了东北,去慰问驻扎在那里的战士们。“革命年代是‘一粒米作军粮,一块布当军装’,而朱大姐现在的行动,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拥军的实质却没有改变。”刘伟宏对大众网记者说。
拥军不退休,将来要成“兵奶奶”
朱呈镕在心里是这样认为的:自己经营的公司没有保安,我肯定不放心,更何况保家卫国的战士。只要是与部队有关的事,那就是我的事。
十几年来,不管是八一建军节,还是大年三十;不管是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还是零上40度的高温酷暑;无论在北方万里之遥的“中国东方第一哨”,还是在南方抗击雪灾的最前沿,从青海,到西藏,从东北三省到海南岛,朱呈镕拥军行程10万多公里,130多次走访部队,送去3万多双鞋垫、100多吨水饺,组织文艺演出60余场,累计捐款捐物620多万元,她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沂蒙人民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现在当兵的都很年轻,我们送去的不仅是慰问品,更是精神上的拥军,要把沂蒙精神带过去,让他们深知保家卫国的重任。”朱呈镕说,以前,部队的战士们称呼“兵大姐”,现在是“兵妈妈”,以后就是“兵奶奶”,“上班会有下岗和退休,但拥军永不下岗,拥军永不退休”。
朱呈镕走遍了整个中国的边防,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维和部队,慰问那些战士,给他们鼓鼓士气。采访中,她动情地说,沂蒙山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沂蒙人的口号是“一口粮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还要送战场”,所以说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激励着我创业,我把沂蒙精神、红嫂精神通过我们这一代,代代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王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