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大众网临沂8月2日讯(记者 邓梦娇 通讯员 涂玉龙)临沂某银行储蓄所主任张某,在1997到1999年的两年间为了提高揽储业绩,挪用储户资金为他人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导致400多万元资金流失,眼看事情即将败露,他连夜潜逃。2018年6月份,辗转流落安徽合肥的张某被临沂兰山民警抓获,目前已被兰山警方刑事拘留。因感觉亏欠家人和同事太多,他一度向办案民警表示想在监狱度过余生。
1997年,时年38岁的张某正处在事业上升期,渴望在储蓄所主任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揽储增长幅度是银行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张某注意到,有些做生意的人有资金需求时贷不出款,但这些人关系面广结识一些有实力的储户,可以作为中间人拉存款。为了吸引这些中间人,张某许诺他们拉来多少存款就可以为其办出多少钱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这项业务在当时的银行业开展时间不长,需要有等额的存款质押,正常途径这些中间人如果没有存款的话同样办不出承兑汇票。
张某走了一条“捷径”,等中间人拉来的储户拿着存单离开后,他以出现差错等名义在银行系统上将这张存单作废,再用这笔存款重新开一张存单质押办理等额承兑汇票。也就是说,张某挪用了储户的钱给中间人办理承兑汇票,中间人拿到承兑汇票后既可以转卖变现,也可以用于交易支付,相当于变相得到了贷款资金。前提条件是给张某拉来存款,拉来的存款越多拿到的承兑汇票数额越高。为了尽可能多的拉来存款,有的中间人自己拿出资金以帮忙申请到存款补贴的名义回馈储户,吸引他们到张某处存款。
那些拿到存单又被张某私下作废的储户,实际上拿到手的是一张取不出钱的假存单。为了避免这些储户发觉,张某提前交代说这张存单只能找谁存再找谁取,而且取款需要提前预约。如果这些储户取款,张某就挪用其他储户的资金兑付。在张某的操纵之下,避开银行自己控制了一个资金链条。承兑汇票兑付后,还需要原持有人即替张某揽储的中间人偿还给银行。
被张某忽略的是,他物色的中间人大多数本身就不具备贷款资格,偿还承兑汇票的能力得不到保障。他们有的人拿走100万的承兑汇票后意外身亡无人偿还,有的资金周转困难无钱可还。为了堵住这些窟窿,张某拆东墙补西墙,多次给储户开假存单,把储户的钱挪用偿还承兑汇票的欠款或兑付其他储户,最终导致案发时有400多万元的窟窿无法堵上。
1999年9月初,所在银行察觉异常后找到张某谈话。当晚10点多,谈话结束张某回到住处并没有进门,在楼下徘徊思考了近两个小时决定远走高飞。楼下的储藏室放着10万余元现金,其中只有两万多是张某自己的钱,其它部分是一位亲属转为代存的存款。拿着这10余万现金,张某凌晨到临沂长途汽车站打车逃往枣庄,然后又跑到徐州、宿州、株洲等多地。其中在株洲滞留了一个多星期,怕被抓每天换一个宾馆。滞留株洲期间他把自己的犯罪经过写在一张报纸上,寄回了临沂的供职银行。然后又先后逃往南昌、九江、上饶、长沙等多个城市。从出逃到决定在合肥落脚的9个月内,张某先后辗转逃亡过6省、11市,期间恰巧捡到了一张临沂籍的身份证,而且失主与他的年龄相差也不大,他就以这个身份证上的名字示人。
从出逃一直到2006年,张某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完全靠他带出来的那10万元生活。手里的钱见底后,他在合肥摆起地摊卖工艺品赚生活费。出逃期间,张某曾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但不知是电话号码升位还是家里换了号码,这个电话没有接通,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尝试与家人联系。不堪精神压力,张某也曾多次想过自首,顾虑到没脸见家人和同事又屡屡打消了念头。
2018年6月份到来,张某进货时想顺便去医院看看近期头疼的毛病,不料被锲而不舍循迹而来的临沂兰山民警抓获。
没有任何抵抗,张某顺从地被民警押解回临沂。到达临沂城区时,办案民警知道张某许久没见过这里的变化,有意走了一条风景不错的路线,一边走一边给他介绍着临沂这些年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从出逃到落网,张某的逃亡之路经历了19年。这19年的岁月因为背负着沉重的愧疚,让他的面容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办案民警介绍,因为感觉亏欠家人和同事太多,张某说过即使现在被放出去也不愿意走了,他甚至拒绝了律师提出的保外就医建议。以往这类潜逃多年的嫌疑人到案后都急于了解家人的情况,张某却从未主动向办案民警问过。出逃时,他的孩子已经十多岁开始懂事,缺失父爱和父亲是犯罪嫌疑人的压力肯定给孩子带来不少的困扰。还有以前的那些同事,有的因为没有及时察觉张某的违法行为受到处分,有的被连累接受调查。张某感觉没有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知道如何偿还对家庭以及同事的亏欠,只能选择了逃避。最让张某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母亲,父亲已在多年前去世,他不知年迈的母亲曾怎样痛苦思念过自己的儿子。
“后悔也没用了,在外边一天也就能睡4、5个小时,到了这里(看守所)能睡7、8个小时,比以前踏实些。”张某的供述让人唏嘘,除了出逃时带走了别人委托他存款的8万元,他挪用的钱款不曾用于个人消费,主要用来填补中间人未偿还的承兑汇票和兑付给其他储户,如果他没想出这个捷径造假业绩,或许他也像原同事那样即将享受退休后的生活,一念之间他毁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返回临沂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