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霞:扎根乡土献青春 十年基层绘"彩霞"

2018-09-28 17:1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林鹏 尤乔
play
" />

  

  张贵霞在走访群众家中

  大众网记者 林鹏 尤乔 见习记者 梁勇超 王震坤

  一晃,张贵霞在莒南县文疃镇工作10年了。十年时间,眼角的皱纹在增多,胸中的底气却越来越足。张贵霞常说,基层工作虽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却最能磨砺意志,让人快速成长,使自己越来越从容。

  十年树木。通讯员、镇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纪检干事、党委秘书、管理区书记……2016年12月至今,担任镇党委统战委员。多岗位的历练,仿佛一道道年轮,记录着张贵霞成长的印记。

  扎根乡镇十年间,张贵霞在基层绽放出了最美的"彩霞"。

  优秀的基层通讯员 七年间在媒体发稿千余篇

  2008年7月,张贵霞大学毕业。这年8月,张贵霞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到莒南县文疃镇,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公务员成绩这么好,写稿子肯定也是个好手!"来到镇里后,领导找到张贵霞,镇里外宣方面的人手相对稀缺,希望张贵霞将通讯员的工作承担起来。平时就爱好写作的张贵霞,愉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张贵霞(左)与老人交流

  领导的确慧眼识珠。张贵霞的父亲虽然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却爱看新闻联播,还经常读报。耳濡目染之下,使张贵霞从小就培养起了对新闻的浓厚兴趣。求学路上,张贵霞也不断尝试写文章。大学时,张贵霞的文章《我为妹妹骄傲》在中央级媒体刊发,更增添了写文章的信心。

  尽管有着一定的文字功底,可张贵霞最初接手宣传工作时"不知如何下手",经历了一阵发稿"空档期"。理顺思路过后,张贵霞主动向周围"文字高手"求教。当时,有位秘书写作水平很高,他将自己的笔记拿给张贵霞看,手把手教张贵霞。有了"高人"指点,再加上个人努力,她的业务能力进步飞快,投稿见报率也逐渐频繁起来,自己也逐渐从写稿子中找到了成就感。

  文疃镇在两办(县委办和县府办)发表的工作信息逐渐多了起来。"最初在报纸发表豆腐块篇幅的稿件,就兴奋不已。到后来,一年在市级以上见报稿件就达到48篇之多。"工作第二年,张贵霞就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

  从事通讯员工作七年间,张贵霞几乎每天都对外投稿,先后在各类媒体发稿1000余篇,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神话"。文疃镇宣传考核名次在全县也一直名列前茅。张贵霞笑言,如果一天不写稿件,总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工作。

  随着文疃镇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张贵霞逐步在通讯员圈子小有名气。一位领导来到文疃镇,指名道姓"要看看这位经常发表文章的高手"。还有一次,张贵霞外出,遇到县直单位一名从事新闻宣传的工作人员。"你们那里有个叫张贵霞的,写稿子很好,你认识吗?"得知张贵霞来自文疃镇,对方打开了话匣子。"我就是啊!"听闻此言,对方肃然起敬。

  结婚四年两地工作 小两口每周见两天

  工作上努力的张贵霞,对待感情非常执着。张贵霞和丈夫张建房是大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即分手"现象普遍存在的当今社会,他们却选择了坚守。毕业之后,张贵霞回到本地文疃镇工作,丈夫则由于不是本地人只能考到家乡济宁嘉祥县,当了一名中学老师。从那时起,小两口就开始了长达4年的"聚少离多"期。

  每周五下午,丈夫从嘉祥回到莒南,周末晚上匆忙往学校赶。对于他俩而言,"离别的车站"每周都在不停的上演。每年的正月十五,本是团圆日,对他俩而言却是个离别日,因为正月十六往往是开学的日子。"那几年,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不做饭,丝毫没有过日子该有的样子。"张贵霞坦言,作为女性,心中承担了无数的心酸和委屈。有一次,挺着大肚子的张贵霞在家不慎摔倒。想到无人嘘寒问暖,坐在地上抱着双腿哭了起来,直到眼泪哭干才又独自爬起来。

  4年的来回奔波之路,丈夫也历尽波折。每次回济宁,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份报纸。"这份报纸,阅读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坐在地上垫着用。"张贵霞告诉大众网记者,从莒南去济宁的火车,一般是晚上八点十几分发车,到达济宁晚上十一点多。而前往嘉祥县的火车,需要等到早上四点多才能发车。五个多小时无处睡觉,丈夫张建房就把随身携带的那份报纸垫在地上,在火车站候车室休息。第二天一早,一身疲态的张建房再急忙赶到学校,调整好状态,陪着学生上早自习。

  2011年,家里大娃出生时,因为一次道路事故,张建房差点没能陪产。"当时大巴车出现故障,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重新打火。此时已经下午五点,如果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汽车站,当晚肯定不能赶回家。"他当机立断直接跳下大巴车,在路边拦了辆拖拉机,把他载到车站,最终才赶上了临沂回莒南的汽车。到家时,已经晚上七点。回忆起那段往事,张建房仍念叨"非常焦急",因为妻子羊水已破、开始见红。第二天早上,孩子顺利出生。此时,初为人父的张建房,看着可爱的小生命,满身的倦意一扫而光。

  2013年,张建房考回文疃镇,成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婚后两地分离四年的小两口,终于结束了聚少离多的日子。因为长期坐车,售票员都对张建房已经很熟悉。"你们镇里有个青年经常坐我们这班车,到党委门口下车,不知道为啥现在不坐了。"有次外出,得知张贵霞在党委工作,售票员随口问了句。"那是俺对象,现在考到这边来当老师了!""哦哦,难怪哩!"

  每每忆起这类"趣事",张贵霞心中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女汉子不顾家 丈夫罕见地两次发火

  张建房考到文疃镇后,夫妻俩却依旧忙碌,孩子基本上由老人带。"当班主任既要陪学生英语早读,还要上晚自习,平时也需要坐班。"张贵霞说,直到去年10月,丈夫好不容易辞掉班主任,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才变得相对充裕些。

  张贵霞则"工作家庭两头顾"。"白天忙碌一天,晚上回家不仅要陪大宝写作业,还要照顾二宝。累极了的张贵霞,有时会向丈夫撒气。但是丈夫体谅妻子的辛苦,总是让着张贵霞。

  然而,今年抗台风期间,丈夫却罕见地"发火了"。

  

  破坏力极强的台风,将路边杨树吹断

  7月23日,今年第10号台风"安比"从沿海一带登陆山东,莒南县文疃镇受其影响较大,灾情相对严重。全镇有大小汪塘以及水库200多座,防汛工作尤为艰巨。为了能及时了解位于本工作区内全镇第二大水库--畏沟水库的安全度汛情况,保护下游2981口人民群众的安全,张贵霞冒雨独自驱车前往水库现场查看险情。

  由于雨势太大、汽车发动机进水,又掉进了路边的大坑里,张贵霞的车子彻底"罢工"。张贵霞却顾不得心疼,想办法找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水库险情。站在水库大坝一侧,风声呼啸,台风似乎随时将人卷入坝下。率先赶到现场的临近村村干部看到张贵霞非常心疼,纷纷劝张贵霞回到车上,张贵霞则摆摆手:灾情要紧。

  台风渐止,大雨停息,危险解除。此时,张贵霞感觉双脚疼痛难忍,才发现脚已磨破。那辆"罢工"的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开车怎么这么不爱惜?"看着已经报废的车,丈夫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可张贵霞却丝毫不恼,在她眼里,下游的群众安全就安心了。

  频繁的台风袭击,让文疃镇应接不暇。台风"安比"刚过去不到一个月,8月18日夜间,台风"温比亚"开始进入山东,文疃镇再次面对险情。19日夜间,文疃镇1小时内降雨达104毫米,镇党委大院水深接近半米。张贵霞当天由于家里有事请了假,可听说晚上可能有暴雨需要值班,当天下午她就从临沂驱车近200里路赶回单位,回到镇上随时等待命令。

  夜里11时,张贵霞在大雨肆虐时前往一线参与救灾,了解本工作区的受灾情况,确保上级调度时能准确把握灾情。等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家时,儿子嘶哑的哭喊声远远传来。她抱过已哭的浑身无力的儿子喂奶。此时,由于长时间没有喂奶,胸部涨的刺痛。儿子的整个身体由于长时间哭,已经很软没了力气。

  一向支持妻子工作的丈夫,又一次发了火。原来,由于下雨打雷,家中停电,晚上儿子又不找别人,被雷惊醒的儿子在黑暗中找不到妈妈,哭了两个多小时,忙于灾情的张贵霞,没有接听丈夫的电话。一直理解和支持张贵霞工作的丈夫心疼孩子,埋怨张贵霞"不顾家"。张贵霞却说,只要镇上没有险情,群众安全,小家苦点她也值了。

  "张贵霞们"的坚守和努力 撑起了基层发展的希望

  在同事魏茂伟眼里,张贵霞既是一名雷厉风行的女汉子,一丝不苟;也是一位可亲的大姐,工作中愿意和新人分享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了"老带新"的作用。对这位可亲的大姐,同事多年的魏茂伟打心眼里敬重。

  身为镇党委秘书的魏茂伟说,每当单位有情况联系张贵霞,张贵霞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安排工作也雷厉风行,从不拖沓、精益求精。"我自己写稿子,改个两三遍就觉得差不多了,而张贵霞则要改动五六遍。"张贵霞的认真劲头为老同事称道,"很多人看来很普通的事,在张贵霞那里却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魏茂伟至今记得,张贵霞生大宝时,怀孕坚持到临盆之前的当天下午才请产假。生二宝时,甚至还没来得及请假,孩子就出生了。"按照规定,哺乳期的女同志可以提前下班一小时。但是这一'特权'张贵霞却从未使用,每天抱着孩子上下班。"对于张贵霞的敬业,魏茂伟直竖大拇指,"怀孕时候甚至还扛着相机,挺着大肚子下去拍摄。"

  对于新来的同事,张贵霞充分发挥"老带新"作用,工作上"不吝赐教"。魏茂伟来到文疃镇党委之后,经常向张贵霞讨教写稿技巧。魏茂伟说,在文字材料工作方面,张贵霞对他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张贵霞敬业认真,富有奉献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向前。"魏茂伟说。

  "像张贵霞这样工作'拼命'的女同志,在我们基层有很多。在基层,工作起来就没有男女之分了。大家只是分工不同,工作状态都是一样!"看着身边女同志表现出来的精气神,文疃镇党委书记李冬既欣慰又佩服,越来越多的"张贵霞们",撑起了基层工作的一片天!

返回临沂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