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洪鹏
责任编辑:孙贵坤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洪鹏 临沂报道
2022年1月29日下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现场了解到,“三调”数据显示,临沂市耕地947.31万亩,园地346.53万亩,林地514.56万亩,草地22.88万亩,湿地1.71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35.4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9.20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9.55万亩。
临沂市“三调”工作自2018年9月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进行部署安排。为推动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共有1100余名调查人员参与,全面查清了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全市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市、县两级国土调查数据库。
2021年11月7日,临沂市“三调”成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21年12月18日、2022年1月18日,“三调”数据成果先后提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2022年1月25日,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临沂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三调”数据显示,临沂市耕地947.31万亩,园地346.53万亩,林地514.56万亩,草地22.88万亩,湿地1.71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35.4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9.20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9.55万亩。
对比以往两次调查,“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化调整和提升。
调查内容更加丰富。“三调”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将以往的“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调查内容更加丰富,查清了各类国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边界。“三调”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村建设用地分类,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为有效支撑对耕地的管控,还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调查数据更加精准。“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集成了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与“二调”及历年变更调查采用的2—5米分辨率相比,调查精度大幅提升,调查成果更加精细。“三调”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有相应提升。
调查效能显著提升。临沂市“三调”工作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通过统一的“国土调查云”平台,采用内外业一体化调查新模式,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外业调查中,同步拍摄实地照片,全面反映地块全貌和利用特征,拍摄坐标、方位角和时间等信息,通过云平台实时上传、比对、校核,严防弄虚作假,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严肃性。
“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临沂市国土利用状况。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针对“三调”反映出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调数据显示,全市三区九县普遍存在耕地数量减少现象。除了耕地认定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外,从耕地流向看,减少的耕地主要流向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虽然有“即可恢复”“工程恢复”图斑,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恢复为耕地,但是必须加强论证,测算成本,把握好社会风险、环境影响和工程难度等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压实区县党委和政府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从严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三调结果显示,全市建设用地480.67万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镇村等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节约集约程度不高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具有较大潜力。下步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大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着力推广节地模式。
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全市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地类591.73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22.95%。虽然全市林地面积增加218.53万亩,但有191.99万亩标注恢复属性,这些后续可能恢复为耕地;全市湿地结构单一,仅有内陆滩涂1.71万亩;河流湖泊减少了0.8万亩,加强河湖水系保护面临压力。下步要在“三调”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水资源受限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逐步进行调整。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初审编辑:李洪鹏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