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邓梦娇 车少远 梁红国 欧瑞璋 见习记者 黄润秋 临沂报道
徐公砚,鲁砚中的重要品种,早在唐宋时期就颇负盛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自然砚”,201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徐公砚石主要产于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及其同在一条地质带上的黄泥堰、石岗岭、蝎子山、柴胡山等地。该地距离春秋时期仲丘故城不足三公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粗放型开采,最初出产徐公砚石的徐公店老坑早已采集殆尽,徐公砚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
2007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住沂南县城的朱茂强在石岗岭一家牛栏里发现了丢弃在牛粪中的徐公砚石,顿生明珠投暗之感。他连忙向主人询问砚石来源。主人回答说,是耕地时从地里捡来的。朱茂强将其中一块砚石擦洗干净,仔细端详,方寸之间呈万千丘壑,叩之如磬,余音泠泠。朱茂强敏锐地察觉到,这个与徐公店只隔一个小山包的石岗岭,一定与徐公店处在同一矿脉上,而且,该地出产的徐公砚石,在形质上还有别于徐公店老坑的砚石,属于徐公砚石家族中的新品种。
朱茂强一面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面痛惜埋于牛粪中的砚石。他萌生了“即使借钱,我也要把这些砚石收藏保护起来”的想法。自此,他开启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藏石之路。
为了收藏砚石,朱茂强跑遍了青驼、柴胡山、石岗岭等地的砚石坑口,“越是美丽,越是藏而不露。这些精美绝伦的砚石藏在岩层下,被黄土包裹着,被水浸泡着,嫩润如水!”有的坑口斜洞可延伸二十多米,斜洞的高度只有六七十厘米,需要爬进去半跪着或仰身躺着,把砚石一点点从岩层缝隙里往外拽。采出的砚石,小着如掌,大着如磨盘,天然奇特,千姿百态,富有变化。
抚去表层尘土,砚石本色典雅,斑斓朴素:青黑色沉透如秋水,黄褐色淡雅卓然,墨玉黑如漆润如玉……朱茂强越看越喜欢,越喜欢就越起劲地四处奔波。此后的11年间,朱茂强先后收藏了超10万方徐公砚石,用相机记录下大量砚石坑口照片,留下了大量研究徐公砚石的珍贵资料。
10月10日,大众网记者在沂南县朱茂强宅所见到了他收藏的部分徐公砚石,蔚为壮观。“一方方带着黄土的徐公砚石,或盈尺,或大于桌,充盈着我的新房和办公室。我喜欢这每一方砚石,温如玉,润如肌,一天不见心里就难受。我的这一生,已经和她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常年和砚石打交道,朱茂强练就了“一眼穿石”的本领,他能从表面砚石一眼辨识内里石质,准确辨别有彩还是无彩,为砚石雕刻打下了坚实基础。
得天独厚的砚材优势为徐公砚的雕刻创造了其他砚石无可比拟的先天条件,也成就了临沂制砚文化。如徐公砚石的天然乳状小花芽、大齿状的大花芽、波纹状边纹等等,本身就是自然美。
“自然天成是徐公砚最大的特点和优势。”看着眼前的砚石,朱茂强向记者介绍,有的石头,也许多动一刀,就破坏了砚的自然美,制作徐公砚的技艺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交融”,遵循“因材施艺”“因势就形”。
砚里春秋,方寸乾坤。为了雕刻一方好砚,朱茂强先后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中国制砚艺术大师王开全、鲁砚制砚大师姜书璞等工艺大师,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也让他在徐公砚雕刻艺术上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做好徐公砚的信心。
仔细瞧,朱茂强的每一方砚台,无不“巧用天工、粗中见细、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线面结合、动静统一、刚柔并济、天人合一、法无定法。”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美,还注重守正创新,推动了砚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现吉祥、富贵、福寿、喜庆的民间题材以及名家书法、碑帖、写意山水、诗意人物、历史故事、神话等题材,更是为徐公砚注入了文化灵魂。
当前,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徐公砚既可濡墨挥毫,写书作画,又可作为珍贵的艺术品观赏、收藏。
为了传承好、发扬好徐公砚雕刻技艺和文化,近年来,朱茂强矢志于各种文博交流和展览,分享展示徐公砚承载的多元文化魅力,还先后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创中心、临沂信息工程学校等单位联建合作,传承雕刻技艺,创新文创产品,以徐公砚石为原料开发的徐公砚、状元砚、镇纸、香插、笔筒、景观石等一系列产品,畅销香港、澳门,远销美国、韩国、日本等地。2022年11月,朱茂强研发的徐公砚、状元砚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录,广受瞩目好评。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