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静
大众网记者 王艳彩 临沂报道
郯城县目前有特困人员2497人,其中,集中供养人员300名,分散供养人员2197名。近年来,郯城县紧密结合特困人员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三三三”照护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出,有效提升了特困人员监护照护服务水平,特困人员因病或自然死亡率较敬老院整合前下降近10个百分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了显著的提高。
优化服务环境,提升“三化”水平
在“场所集优化”方面,郯城县坚持“降低运营成本、保留优质场所、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将分散在全县的15处敬老院整合为北部李庄、南部花园、西部重坊、城区街道4处中心敬老院。县财政先后投资2000万元对4家机构实施提升改造,实现了“环境”、“智能”、“服务”、“制度”四个标准化,形成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三中心一基地”工作格局。
在“软件标准化”方面,整合后的“三中心一基地”共建有现代化多功能配餐服务大厅4处,6名营养师每天按营养食谱为300名服务对象提供美味食物。同时各中心敬老院还为老人房间配备统一的家具、床上用品,每季度为老人量身定做服装1套,切实将300名老人的衣食住行等需求保障好。按照每供养10名自理人员,6名半失能人员,3名失能人员各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全县共配备护理人员63名。管护人员定期培训,服务技能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逐步实现照护服务标准化。
在“服务智能化”方面,郯城县更是走在了前列。对于集中供养在街道养护基地的212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管护人员为他们逐一建立了管护档案,详细记录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个人爱好等基础信息,并将信息上传智慧网络平台,实现多方信息共享。基地还根据需求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备智能床垫、全自动护理仪等终端监护设施,随时保障老人身体健康和卫生清洁。同时基地还为老人有针对性提供智能助浴、文娱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集中供养人员归属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托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12349服务热线,郯城县开发建设了“掌上云”平台,建立起“线上+线下”的“居家服务云基地”。该平台目前主要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浴、助急、助洁等十余项服务,有效解决了特困人员就医救急和日常服务需求,破解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的难题。据统计,平台年服务达到2.6万余人次,有效保障了特困人员的健康安全。
加强“三圈”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在构建“1小时”服务圈方面,郯城县依托12349线上养老服务平台,建立“特困人员供养云基地”,实现老人信息共享。同时,依托线下中心敬老院为全县分散供养特困老人配发手环,这些手环如同老人的“私人助手”,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将需求传达给服务中心。据郯城县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全县5个服务区域,每天配备10名工作人员、5辆12349服务车全天候开展巡回服务,确保特困人员提出服务需求后,照护人员1小时内到达提供服务。这一举措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小刘啊,我降压药快吃完了,麻烦你帮我买一瓶。顺便再帮我买5斤挂面、2斤鸡蛋,家里快‘断顿’了。”在郯城街道府东社区,独居老人霍富海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服务的便捷与贴心。由于近期因病需卧床休息,霍富海无法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于是,他通过健康手环呼叫了社工刘康梅。刘康梅在收到求助后,立即联系询问情况,并按照需求购买了物品,迅速送到了霍大爷的家中。
“15分钟”救治圈的打造更是为特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郯城县内各网点配设充足的急救车辆,以各中心敬老院为中心,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按服务人数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值守,确保2197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一旦发出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同时郯城县还与山东省立医院联结,开启远程问诊模式,通过数据共享、隔空诊治等方式,确保快速准确医治急特重病情人员。
在开辟“零障碍”照护圈方面,郯城县更是创新工作方法,对于分散供养老人,如果近亲属愿意照护的,敬老院就与老人近亲属签署照护协议,把近亲属变为机构雇用的员工。县民政局、属地乡镇和机构负责督导照护情况;如果愿意由敬老院直接照护的,采取定时照护与发放物品相结合的、服务需求“一键通”、服务人员“网格分布”等方式提供照护;针对患有老年痴呆等症状的特困人员,基于智能手环定位功能科学设置电子围栏,对其实行24小时重点预警监测,保障应急事件发生后迅速处置。通过线上线下配合服务,逐步打造出覆盖全县的“无围墙”敬老院。
智能手环这项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创新举措正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据郯城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智能手环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老人身体基础数据。一旦云平台检测到佩戴人的监测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并通过手环直接警示老人具体问题及其所处精确位置。此外,智能手环还具备“一键”通联功能,特困人员只需轻轻一按,即可通过手环与云平台及管护人员实现实时双向通话。这不仅让特困人员能够随时提出照护需求,还让照护人员能够即时开展远程服务。云平台还会根据特困人员的特殊需求,智能派单给最优服务人员,确保在1小时内上门服务。
“这次多亏了智能手环,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李庄镇官庄村特困人员徐荣民感慨地说。5月21日,徐荣民家中失火,平台接到求助呼叫后,李庄中心敬老院照护人员10分钟抵达家中,将徐荣民接纳入住。
打造“三精”监护,深化照护水平
在打造“三精”监护方面,郯城县更是下足了功夫。通过“精准评估,精细管理”,郯城县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特困人员监护照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精神障碍贫困患者集中监护照护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全县特困人员进行生活能力评估,确保分类准确。在自理、半失能和失能三种情况分类的基础上,由县人民法院依法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员进行认定,为每位特困人员建立个性化的照护档案,实现照护服务的精准对接。
在“精心照护、差异服务”方面,郯城县针对供养对象健康状况,设立精神障碍、传染疾病和视力障碍等特困人员护理专区,结合实际配备专业管护人员,对精神疾病和盲人特困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差异化服务,对传染疾病特困人员根据医嘱进行消毒隔离、健康教育等管理。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实现了精准供养,形成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特困人员监护照护新路子。
在“精诚合作、政府购买”方面,在郯城县监护照料工作全部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照护费用扣除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补助后,剩余部分由县财政兜底保障,从社会救助资金中列支,委托机构场所改造及设施配备所需经费由县财政承担。分散供养护理费用统筹使用,按照“定时+日常”“服务+物品”的形式开展照料护理服务。委托机构运营12349和“特困供养云基地”平台,以及服务终端使用等项目,保障了照护服务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及时高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花钱不多、服务不少、监护到位”的目标,为特困人员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照护服务。
下一步,郯城县将继续深化“三三三”模式的应用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新路径、新方法,努力为特困人员提供更加全面、更加贴心的照护服务,让他们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