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沂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清玉。 地震的破坏性很强,可谓是“群害之首”,但是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做好工程防御,做到“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牢固”,是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赵清玉
大众网临沂5月12日讯 1668年大地震影响最大 记者:赵局长,请您介绍一下临沂市地震地质构造以及历史背景。 赵清玉:临沂市处在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区域之内,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地质构造主要以北北东向的沂沭断裂为主线,其东西两侧各分布着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北西向、北西西向断裂和北东东向断裂。现代活动最强烈的是沂沭断裂带及北西向的苍尼断裂带。著名深大断裂沂沭断裂带南北纵贯临沂市,经由沂水、沂南、莒南、河东、兰山、临沭,过郯城向南延伸,北西向断裂共由10条组成。 在历史上,临沂市的地震活动比较频繁。1770年以来,先后发生大于2.0级地震338次,大于3.0级地震41次,大于4.0级地震8次,大于5.0级地震1次,即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这次地震波及全国10余省100万平方公里,极震区烈度达Ⅻ度,破坏极为严重。其次是1995年苍山5.2级地震,这次地震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损害。 具备抗御中强地震能力 记者:目前临沂市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赵清玉: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的关心支持下,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基础。目前,地震监测能力达到小于等于ML1.0级,并能有效监测到临沂市范围内一定当量的爆破、山体滑坡及矿山塌陷等。 全市共有包括一个国家基本台在内的6个专业台站,66个骨干观测点,各类观测仪器76台套,并于2007年建成了测震和前兆台网中心。目前,临沂市的台站密度和仪器数量居全省首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目前,临沂市已经制定较为完备的应对地震的紧急预案,2004年建成临沂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全市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70余处,可使用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志愿者队伍达一万余人,辐射至乡镇的灾情速报网络形成,市及各县均已制订了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反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已具备抗御中强地震的能力。 地震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防震减灾也是一个受关注的话题。时值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和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记者对临沂市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采访。 对话人物 “两手”抓防震 记者:在地震防御上,目前主要有哪些方法? 赵清玉:由于处在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区域之内,并且具有发生过 8.5级强烈地震的历史背景,临沂市的震害防御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地震的破坏性很强,可谓是“群害之首”,但是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预报水平与民众期望仍有差距。 在预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做好工程防御,做到“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牢固”,是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地下搞清楚”,指的是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搞清楚地下活动断层等对工程的地震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地下构造,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一个抗震设防要求。“地上建牢固”是指工程的设计、施工等一定要按照地震部门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严格进行,使工程真正能够达到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需要共同参与 记者:从专家的角度,您认为普通民众在防震减灾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赵清玉:对于民众来说,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属于自然现象,不要过分恐慌。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学习一些必要的避震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以往我们进行预防地震的宣传时,经常会有群众问是不是要地震了,其实我们只是想让大家掌握更多减轻地震灾害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要发生地震了。广大群众只有正确掌握了基本的避震知识,才能减轻地震灾害。 当购房时,群众应注意房屋是否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地震部门负责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工作,任何一座建筑物在开工建设前,都须有经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抗震设防要求。所以,购房时首先要查看该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书,查明该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是否通过了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审批。 防震减灾工作并不是靠几个部门就可以做好的,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只要正确地认识、应对,地震并不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