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维和”这个词语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对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武装军人的极大关注。那么,中国军人参与国际维和的意义何在?他们在这一行动过程中究竟置身怎样的安全环境,又会面临怎样的生活考验?
中国于2008年6月应联合国要求第四次派驻苏丹执行任务的维和官兵,圆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于今年2月下旬凯旋回国。在这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队伍里,从沂蒙大地入伍的20名子弟兵位列其中。日前,临沂大众网记者对在家休假的几名临沂籍维和军人逐一探访,写下了这组报道。
面对亲临机场送行的各级领导,维和官兵以铮铮誓言表达决心
大众网临沂4月16日讯:(记者 王济常 汪玉军)和平年代的兵不好当,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在这样的时期,既没有枪林弹雨的砺炼,也没有直面生死的考验,自然就少了些许浓墨重彩的渲染,难以引起人们对身着国防绿的军人给以更多更大的关注和期望。
然而,在国际社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军人肩负的使命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反恐维稳、国际维和……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行动中,人们都看到了中国军人闪动的身影。
2008年6月10日晚9时许,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一队队头戴蓝贝雷、身着迷彩服、脚穿陆战靴的中国军人登上飞往苏丹的专机。这是中国政府向苏丹派驻的又一批维和部队前往任务区实施轮换交接。
2005年1月9日,苏丹政府同苏丹南部反政府武装组织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宣告持续长达21年的苏丹北南内战结束。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苏丹南部部署一支维和部队。3月29日,联合国维和机构要求中国派遣一支维和部队赴苏丹参与维和行动。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奉命组建这支部队。自2006年4月至今,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已进行了多次轮换,这支即将出征的第四批维和部队,含工兵、运输、医疗3个兵种,计435人。
有关资料显示,这是中国继向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和黎巴嫩派遣维和部队之后,第五次成建制派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任务是承担联合国驻当地战区内的道路和机场建设、供水和供电设施修建、人员和物资运输以及伤病员救治和卫生防疫等任务。
为了明确维和部队与联合国维和机构的关系,出征之前,我国防部维和办组织了一期专题培训,按照维和办领导的说法,这支部队抵达任务区后就听命于联合国驻当地维和机构的统率了。
既是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征,那么对于在国内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首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的中国军人来说,无疑又是一种艰辛的挑战。因为在国内军政双重领导体制下养成的行动思维能否适应联合国的领导体制,进而完成好联合国赋予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对于我们这样一支长期处在和平环境中的军队来说,出国维和本身就是一次趟着荆石过河的探索。
但是,在这支人数并不多的维和部队里,无论官、还是兵,在走出国门的最后一刻,都以他们的飒爽英姿向人们展示了那种发自心底里的自信。从莒南县入伍的维和战士刘晓面对送行的战友和家人,大声慨言:“胜利是属于我们的,等着我们凯旋的那一天吧!”
是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是中国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贯坚守的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信,才有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军人阔步迈向非洲大地、参与国际维和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的新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