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潘月胜 王玉坤
“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不能改”
“‘改非’仅是领导职务没有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不能改。”这句话,是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街道梨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西顺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今年61岁的王西顺,有40年党龄,他从村支部书记干起,一直干到临沂市河东区区长助理、计生委主任。2006年他改任非领导职务,2007年3月回到原籍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随后又高票当选居委会主任。
2007年春节,银雀山街道的负责人找到他,对他说:“社区不太安定,来社区工作吧。”当时,王西顺准备颐养天年,甚至连鸟和鸟笼都买了,就没有答应,但他关心起周围的情况来。梨杭社区连续发生聚众闹事事件,部分人闹居委,甚至围堵驻地单位、企业;承包费收不上来,集体收入接近于零。
一段时间后,那位街道负责人又找到王西顺,对他说:“社区都乱成这样子了,作为一名党员你还能坐得住吗?!”王西顺一下子站了起来,说:“别说了,我干!”
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后,王西顺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清理承包费,自己的二哥承包的门头已经8年未交承包费,拖欠了8万元费用。他当着所有“两委”成员的面给二哥打了个电话:“对不起了二哥,8万元承包费明天下午前要一分不少地交上来。”二哥也听出了王西顺的口气强硬,第二天上午就把8万元承包费交上了。此后,其他人拖欠多年的120万元承包费很快收齐。
如今,梨杭社区班子团结,圆满完成了多项市、区重点工作任务,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2009年,梨杭社区被评为“先进社区”;王西顺也先后被授予“兰山区先进工作者”、“兰山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拆迁能人”忙“充电”
记者见到54岁的马凌霄时,他正在一家期货公司学习期货知识。今年3月份,他正式“改非”离岗。
马凌霄在很多岗位工作过,经贸委、体改办、史志办等,并且都是副职,也就是副科级。2005年,在他49岁时,来到兰山区小涑河改造办公室,主要负责拆迁还建工作。
谁也没想到,这项被大多数人看起来最难干的工作,马凌霄却干得得心应手。他在42天内与所负责的32户居民达成了拆迁改造协议,而这时好多干部甚至都还没有“开张”。接着,他又先后参加了三个地方的拆迁改造,都很快做通了拆迁户的工作,而且还和拆迁户成了好朋友,马凌霄也因此被周围的干部誉为“拆迁能人”。2007年,他被省政府荣记三等功,还被提拔为正科级干部。
在兰山区,每年约有二三十名科级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改非”可以空出岗位,把优秀的年轻人吸引过来。但也有人认为,从阅历等方面来讲,50多岁还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年龄让干部回家太可惜。马凌霄说,这几年才感觉自己成熟了,表现在善于思考了,遇事不慌乱了,并能迅速处理好复杂的事情了。下一步要系统学习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知识,希望以后能用得上。
中心村建设显身手
有的干部认为,“改非”就是干部的政治生涯到头了,于是失去了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对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改非”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制定权责对等的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6月中旬,兰山区委组织部启动了针对“改非”干部到村任职的专门调查。调查显示,67%的“改非”干部支持到村任职,53%的“改非”干部还认为这一做法“很好,能够发挥余热,干点实事”。也有人认为,可以建立帮带机制,请“改非”干部带青年徒弟,传授工作经验。
6月25日,兰山区委组织部发出文件,为加快旧村改造,推动中心村建设,决定选派60名“改非”科级干部,组成20个工作组,负责帮扶推进20个中心村建设,同时还制定了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对此,马凌霄认为,不管搭建什么平台,关键是要建立并执行好约束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就是要有工作目标,激励机制就是要有政治和经济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改非”干部的工作热情。
(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