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差距 谋求发展 推动费县加速迈进百强县--费县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调研报告

2022-11-30 16:04:00 来源: 费县人民政府 作者: 费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孟菲
play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支点定位在县域”,不久前,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临沂要在未来五年打造一个百强县的目标,这些顶层设计都为费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争创全国百强县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本文对费县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探索出有助于推动费县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贡献费县力量。

  一、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主要特征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潜力和动能活力在县域,短板弱项和优势后劲也在县域。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我国城镇化进程显著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着力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应重视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而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竞争中的优胜者,其发展模式和治理经验都值得其他县市进行借鉴。

  (一)中国百强县研究评价变迁。中国百强县全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是以民政部门发布的全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对全国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1870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8个县级市、131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和3个自治旗)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评价体系。

  早期曾有多家机构组织过中国百强县评选,但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百强县评选。为客观衡量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统计局自1991年起,连续多年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共评选出9期全国百强县榜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2007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取消百强县评比。

  此后,赛迪顾问县域简介研究中心、中小城市研究院、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均发布过全国百强县榜单。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主要是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赛迪县域经济百强县和中小城市研究院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本篇报告以更加侧重经济发展的赛迪县域经济百强县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费县争创县域经济百强县路径。

  (二)赛迪县域经济百强县评价体系。赛迪顾问是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标准认证的现代咨询企业。赛迪顾问县域研究中心评选的百强县榜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赛迪百强县榜单已然成为中国百强县榜单的代名词。

  赛迪县域经济百强县评价方法是围绕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依据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从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四个维度进行设置,每一维度都由相应方面的2个分指标构成,每个分指标又由若干个指标组成的,共有2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见表1)。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大于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于20亿元”的入库门槛,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县(市、旗)共217个,包含经济实力数据1640条,增长潜力数据1435条,富裕程度数据1025条及绿色水平数据820条,共计4920条数据。

  (三)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特征。一是县域经济百强县不单看GDP。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21年数据)榜单中,列第100位的江苏省扬中市GDP仅为550.7亿元,而浙江省象山县GDP总量位列全国第67名、达到669.7亿元,仍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之列。同样,山东桓台、安徽无为GDP均高于江苏扬中,也未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二是百强县规模实力突出。2021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0%的GDP ,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43个,其中昆山市和江阴市GDP突破4000.0亿元大关。43个“千亿县”中,江苏省数量达25个,浙江省跟随其后共18个,山东省胶州、龙口、荣成跻身43个“千亿县”俱乐部。三是投资是百强县经济增长最大支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的力量,2021年,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平均水平为 20.2%,远高于全国水平 4.9%。与经济强省比,百强县也远高于浙江省(10.8%)、广东省(6.3%)、江苏省(5.8%)和山东省(6.0%)。四是山东省百强县分布不均。山东作为全国经济强省,2022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有13个,均是县级市,分布在8个市。其中青岛3个、烟台3个、潍坊2个,枣庄、济宁、泰安、威海、滨州均1个,济南、淄博、东营、日照、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8个地市暂未有百强县。

  二、费县与全国百强县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根据2022年县域经济百强县评选标准,费县2022年GDP为469.7亿元,高于评选门槛69.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1.1亿元,超门槛11.1亿元。

  2022年中国百强县第100位的扬中市是江苏省直辖县级市,2个街道、4个乡镇,2021年位列中国百强县第67位。

  现将2022年度费县和扬中市部分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别(见表3),剖析费县差距和优势。

  (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对比情况可知,2021年费县GDP、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低于扬中市81.1、30.3和6.9亿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低于扬中市354.1和330.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扬中市22339元,经济总体有一定差距。

  (二)民生消费不甚匹配。费县消费能力与其经济实力尚不匹配,消费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占临沂市的比重仅6.3%、比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8.6%)低2.3个百分点。从民生领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是消费水平偏低的主要因素,费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扬中市2233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低21949元和18290元,民生领域短板亟待补齐。

  (三)存贷规模差距明显。2021年,费县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与扬中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存款规模看,费县本外币存款余额是477.8亿元,是扬中市808.3亿元的59.1%;从贷款规模看,费县本外币贷款余额380.3亿元,是扬中市734.4亿元的51.8%。以上两项指标的差距反映出在资金吸附、贷款需求方面,费县与扬中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费县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例是32.3%,高于扬中市14.8%的比例17.5个百分点,反映出费县在扩大重点项目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正不断加大力度。

  (四)第二产业潜力巨大。2021年,费县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由2020年低于扬中市38亿元缩小为30亿元。从占比情况看,费县第二产业占比达55.1%、高于扬中市2.6个百分点,占比提高幅度也高于扬中市1.1个百分点。从发展潜力看,费县第二产业增速9.1%、快于扬中市1.2个百分点。随着化工园区不断投产,相信费县第二产业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三、费县未来多久能追赶上百强县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未来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也将发生深刻改变,具体表现为“六个转变”。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从国际大循环“供给泵”向双循环末端“压舱石”加速转变,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主体从产业配套的承载地向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加速转变,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从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向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速转变,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孤立封闭发展向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加速转变,五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环境粗放消耗向可持续的绿色县域加速转变,六是县域经济发展任务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速转变。

  按照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GDP总量将达到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目标,按此情况推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左右。费县如果想要跻身百强县,就需发挥工业强县的巨大推动作用。今后五年工业总产值如果能翻番(达到1100亿元),GDP总量将达到7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而扬中市“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按此推算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元。按照常规发展模式,5年后费县GDP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扬中市基本持平,未来5年将有很大可能踏入中国百强县之列。

  四、推进费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几点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费县与百强县还有一定差距,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抢抓发展机遇,发挥产业优势,着力培植壮大木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完全有望实现进入百强县行列。

  (一)加强市级统筹,提升争创百强县的战略定位。临沂市作为经济总量居全省前五的经济大市,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短板,2021年临沂9县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只占全市的61.5%和54.1%,在全省经济总量前五位的市中,只有济南和临沂没有全国百强县(济南所辖县级市基本改为区)。费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市9县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列第1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县。围绕市里给我们“争做县域经济新标杆”的目标定位,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战略之首,未来五年费县经济总量会有大的突破,也最有可能跨入全国百强县。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将费县争创百强县放到市级层面统筹考虑。在政策扶持、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坚持工业强县,增强争创百强县的内生动力。依托现有木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抓好产业链条向上下游方向延伸,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上下游环节进行招商,支持大项目优先布局在园区,整合和促进乡镇工业,实现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及时承接中心城区制造业转移,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尤其不能一味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被动承接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而应当选择性地承接费县具有较好配套基础、可能形成产业集群的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加快缩短与发达县(市)之间的差距。譬如广东省博罗县,近年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承接优势制造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三)抓好科技创新,打造争创百强县的发展引擎。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平台,成为新兴产业成长的加速器。发挥政府作用,引进、培育大学创业园、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等,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地。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大科技金融支持等多项举措,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譬如安徽省肥西县,抢抓合肥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机遇,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善于“借外强内”,畅通争创百强县的内外循环。在保持外源型经济发展惯性和既有存量的同时,借外力强内功,以创新驱动为路径增强内源经济动能。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技”“招商引智”,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研发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逐步形成本地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推动加快从加工贸易示范区向自主创新示范区转变。譬如河南省新郑市,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综合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园区,不断拓展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

  (五)深挖“下沉市场”,提振争创百强县的内需活力。以三、四线以下城市、县镇和广大农村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成为近年来领跑消费的新增长点,“小镇青年”对改善生活、消费升级的需求十分强烈,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应进一步加强县域网络覆盖、物流体系、商业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动工业品下乡等,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譬如浙江省义乌市,通过畅通农村购销渠道拓展“乡村消费”、完善社区商业体系激活“夜间经济”等方式拉动消费马车加速奔跑。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