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卞旭 见习记者 安秀涵 陈莹 通讯员 姚强 临沂报道
4米多高的菌包原料堆砌如山,170余亩食用菌种植大棚整齐排布。9月底,位于临沂市费县梁邱镇雁鸣湖村的菇生源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车间内列阵以待,准备迎接黑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核心“芯片”——菌包的制作。
“费县是金银花以及板栗、桃树、核桃、山楂等果木的种植大县,我们就地取材将废弃的金银花秸秆和果木枝条基质化,替代原配方中价格高昂的棉籽壳等原料,自己制成菌包栽培食用菌,终于不用从外地高价购买了。”费县菇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孝天告诉记者,这样节本增效的“金点子”得益于他背后的“智囊团”为他出谋献策。
2020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实施“三个突破”战略,食药用菌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创新团队来到梁邱镇雁鸣湖村开展技术服务,落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型基质研制岗位等项目,帮助解决精深加工技术薄弱、机械装备水平落后、新品种凤毛麟角等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并研究利用金银花秸秆以及果木废弃枝条作为栽培基质生产食用菌。
“经过粉碎成粒,反复试验配料配比得出,以金银花秸秆为栽培基质的黑木耳长势优良、产量持平、成本降低了10%以上,并减少了林木资源的消耗,实现了年利用秸秆等废弃物资源达到2000吨以上。”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三个突破”挂职专家韩建东研究员在菇生源食用菌生产基地向记者展示了新鲜采集的数据。
小菌包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产能的大“芯片”。胡孝天借助高质量低成本的菌包制作技术,在自产自用的同时,将菌包按照批发价销售至周边乡镇、县区以及湖南等地,每年向企业和种植户提供黑木耳、羊肚菌等生产菌包达10万余个,并提供技术帮包服务,带动周围乡镇村民一同走上了菌菇致富路。同时,胡孝天以添加粉碎的金银花梗为培养基栽培黑木耳作卖点,打造了“金银花木耳”等特色品牌,用差异化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促使当地木耳销量大幅提升。
金秋九月,记者看到食用菌种植大棚的覆膜全部拆除,规整的骨架上藤条盘错,熟透的丝瓜、豆角等挂满棚顶。周年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让胡孝天的菌菇大棚在收获季后巧妙轮作,实现作物种植周期循环种植,保证资源不浪费,季季有丰产。
然而,棚底出完菇的菌包还没有完成它的最终“使命”。含有金银花秸秆和果木枝条的菌渣可以加工生产为优质有机肥来代替化肥返田施肥,形成“秸秆、果枝-基质-食用菌栽培-菌渣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这样的循环模式让胡孝天每年都可以将750余吨菌渣售卖给有机肥厂家,节省近8万元成本,有效推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生产互促共赢。
不仅如此,费县近年来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种养结合、立体农业为纽带,创新推行“四全四新”举措,探索了“五化”利用模式(能源化、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原料化)和“三环”运行体系(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费县模式”。
以生态循环促高质量发展,小小的金银花秸秆在费县菌菇种植过程中发挥了全部价值。如今的雁鸣湖村食用菌产业逐步向优势产业再向富民产业转变,黑木耳亩产可达1300多斤,每亩利润3.5万元,让村民真正尝到了科技的甜头,陆续返乡种菇创业。
今年以来,山东省农科院食药用菌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创新团队持续在费县立项实施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良种工程)、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羊肚菌优质新品种培育及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任务,从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构建、新型基质配方创制、精准化生产及循环菌业种植模式应用等方面推进创新转化和示范推广,切实帮助沂蒙山区菌业解决了当地高值化特色食用菌品种引种难、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经营模式市场风险高等难题,为当地种植企业和农户提供了高产优质羊肚菌品种及全面完善的技术支撑。
“听从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我引进种植了羊肚菌来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因为有专家们的技术保驾护航,头年种植就实现了亩产1500多斤,一经上市全部售空,达到每亩利润4.5万元,明年我还得接着种。”老胡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一根金银花秸秆的费县农业循环之旅还将继续。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