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郑晓雷 通讯员 庞康龙 临沂报道
河东区人民法院围绕当地营商环境建设司法需求,立足法院工作职能,创新法治营商环境新举措,选派党员法官担任“红领法官”,深入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布局“三个维度” 实现法治服务全覆盖
河东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思路方法,“点、线、面”结合,满足民营企业多元化法治需求。
成立“一个中心”。在河东区工商联联合设立涉企纠纷联调中心,1名“红领法官”入驻联调中心,发挥专业优势,与工商联、商会合力化解涉企纠纷,联调中心诉前化解纠纷90件。“红领法官”为调解中心联席单位开展业务培训11场次。
服务“两大市场”。河东区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产业工贸城和物流城,入住五金商户1300余家、物流商户50余家。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特点,在临沂五金市场、临沂容大物流园依托市场管理办公室设立“红领法官”驿站,每个驿站安排1名“红领法官”提供司法服务。
关注“八大行业”。利用法院诉讼服务平台,筛选出近五年来涉诉案件数量较多的70家中小微企业,在结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中选取电子商务、建筑施工、食品加工、金融投资等八个重点行业领域的代表性企业14家作为“红领法官”任职点。同时,在15个营商环境监测点各派驻一名“红领法官”,打通优化营商环境 “最后一公里”。
坚持“三个到位” 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工作机制。
组织领导到位。法院党组每季度至少研究1次“红领法官”工作。成立“红领法官”工作办公室,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协调党委政府、市场监管等部门全力支持“红领法官”开展工作;定期进行督导调度、暗访抽查,压实工作责任。对履职不力、因调任、退休、退出员额等原因不适合继续担任“红领法官”的,及时补充替换。
沟通联络到位。“红领法官”驿站法官每周现场办公1次、时间不少于半天。“红领法官”联系点法官每月到联系点企业实地走访1次,形成走访记录。对任职点企业自身涉诉案件,“红领法官”不得以个人名义过问,应将问题建议整理后报“红领法官”工作办公室按流程处理,或告知企业通过其他合法渠道进行反映。“红领法官”对于本人任职点企业或职工的涉诉案件,要严格落实回避原则。
激励引导到位。每季度对“红领法官”工作进行单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绩效考核附加分项,并与干部使用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红领法官”在全院通报表扬。对服务企业、攻坚克难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积极对上推介和对外宣传。新华网、人民网、大众网、临沂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31次,利用本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宣传推广37次。
抓好“三个阶段” 全力护航民企发展
河东区人民法院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强信心、优服务、解难题、办难事。
全面法治体检“治未病”。根据任职点企业和市场主体经营范围、类型,“红领法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讲座、典型案例剖析和经营风险指导,帮助企业从源头防范化解法律风险,开展法治讲座27次,发布典型案例51个。当好企业合规发展的“法治管家”,帮助36家企业进行商务合同合规性审查、排查知识产权风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精准靶向施策“治已病”。对于任职点企业、职工、经营者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红领法官”积极靠上调解,将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在萌芽状态。对调解不成的,结合审判实务经验提供法律政策解答和诉讼指导,帮助高效化解矛盾纠纷56件,提供诉讼指导35次。为企业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职工关心关注的法律问题174个,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
建立免疫屏障“防复发”。“红领法官”全面记录服务企业和市场主体情况,及时总结企业发展需求,归纳整理“企情日记”向相关行业部门反馈或发出司法建议,向相关部门反馈意见11条,发出司法建议9份。对已经形成诉讼的案件,帮助企业深入剖析原因,推动企业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防止类似纠纷再次发生,帮助28家企业修订规章制度59项。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