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朱长香 通讯员 张丹丹 李玉如 临沂报道
档案工作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任。临沂市河东区以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契机,围绕“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目标,全力推进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和档案事业创新发展。2022年9月,河东区档案馆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试,成为“十四五”期间全省首家达到“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标准的县(区)级数字档案馆。
坚持高位谋划 构建集成式工作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数字政府建设总体布局,把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点工作,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建设,加快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调度督导,累计开展现场办公6次,签批档案工作22次。 强化资金保障。把档案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项目列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业务资金,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速和扩容升级提供强力的资金保障。
强化督学并举融合推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99项创建测评指标逐条分解,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实行“日调度、周总结”制度,确保指标落实到位、达标完成。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先后赴济南、青岛等地学习创建工作经验,邀请省市级领导专家到馆指导16次,全面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现代化管理服务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档案“收、管、存、用”基本功能,以数字档案资源总库为核心,以局域网数字档案馆一体化平台、政务网馆室一体化平台、因特网档案利用服务平台等核心应用为支撑,建成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档案馆和全省首个智能无人库房,将数字档案馆系统与智能无人库房、智慧档案一体化管控平台对接联动、数据互通,实现档案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着力推动资源管理转型升级。构建存量数字化与增量电子化并重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案卷级、文件级电子目录,将数字化档案全部纳入档案目录数据库管理。目前,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超过97%,馆藏照片、音视频档案数字化率达100%。积极开展电子档案及档案数字化成果移交进馆接收工作,依托政务网馆室一体化平台,实现91家区直部门单位在线接收,覆盖率达90%。全面部署防火墙、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等网络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系统,一次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保二级测评和备案,坚决筑牢档案安全屏障。在局域网上配备应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备,制定数字档案馆数据存储和备份方案,实现线上、线下双重有效管理。2022年以来,集中开展档案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督导检查6次,对53个部门单位提出37条整改意见,并全部整改到位。
着力打造馆际共享平台。着眼将“静档案”转化为“活资源”,全力推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区政府网站“河东档案”专题栏目和河东区数字档案馆因特网利用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数字档案检索利用、专题展览等业务。2023年,作为山东省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试点县区,推动全区6个乡镇(街镇)、7个村(社区)、8个区直部门接入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在线查询利用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为群众提供了方便、高效的档案公共服务。
夯实主业根基,力促全方位优化提升
精准指导服务。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档案整理会商制度,对档案归档范围、归档标准、归档完成时限等做出明确要求和规定,坚决做到查缺补漏、立行立改,年度归档率达到80%以上。
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印制实操手册、以会代训等方式,对立档单位档案整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反馈问题。2022年以来,精准选取调研课题,赴部门、镇街(园区)、企业开展调研14次,举办各类培训22场次,全面提高基层档案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水平。
夯实基层基础。围绕“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高质量完成两类档案整理工作,共整理扶贫档案10800余卷(件)、疫情防控档案2553件。深入开展全市村级档案“221”工程,入村整理村级档案6500余件(卷),打造全市村级档案工作示范村3个、先进村9个、合格村25个。通过创建带动,实现了数字化和基础工作“双提升”。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