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朱长香
开栏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开春以来,临沂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大众网,推出“万象‘耕’新看沂蒙”专栏,聚焦农业新质生产、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等“新”元素,助力农业产业升级,为农耕注入强大动能。
大众网记者 王巧 朱长香 临沂报道
河东区八湖镇是临沂市的莲藕主产区,迄今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八湖莲藕外观好看,表面光滑白嫩且呈半透明状,藕瓜肥大,质脆、细嫩无渣,品尝中甜脆有粘感。2011年,“八湖莲藕”被农业部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八湖镇现有莲藕种植面积1.08万亩,其中,金刚岭因土质适合,是八湖镇莲藕主要种植区。
邵秋涵是位95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与父辈一起,在“金刚岭”发光发热。
“我身边的这些叔叔阿姨们,包括我的父亲、母亲,一直都是从事莲藕方面的种植技术指导工作。从小受父母的熏陶,我自己对莲藕也是非常的喜爱。毕业之后,就选择回来做新农人。”河东金刚岭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农人”邵秋涵说。
5·1前期,河东金刚岭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员在藕池补种
提起莲藕的时令种植,邵秋涵侃侃而谈。据介绍,莲藕的最佳种植在清明的前十天、后十天,种植户一般会选在清明的第一场雨后种植莲藕。因八湖镇的泥底比较松软,播种的莲藕很容易漂浮上来,需要及时进行补种。岸边较松软的地方,甚至还会用铁丝绑上砖头压到泥里。
如果说莲藕本身的种植方法较为传统,那么种植模式却是可以不断创新。
为丰富莲藕种植模式,扩大收益,河东金刚岭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外出学习取得经验基础上,探索了立体种植模式,即把藕池中清理的浮萍、藕带之类的堆到岸边作肥料,在藕池边上种植果树及蔬菜,莲藕生长过程中池塘养鱼等淡水生物,达到生态共生的良性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得到增加。
除了主要农产品莲藕,周边产品如莲蓬、荷叶茶、枯荷工艺品,在合作社的运营下,也在变现收益。“我们回收的单只荷叶在1-2元,单只莲蓬在2元左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为种植户增加的收益。”邵秋涵介绍。
“有了合作社,我们的莲藕有了更广的销路,价格也上去了,要为合作社点赞。”补种藕苗的社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河东金刚岭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现有社员约260名,莲藕的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亩产4000-5000斤。合作社主要为种植户提供莲藕种植的病虫害防治、留种、选种、后期销售等技术指导。在合作社的统一专业运营下,种植户减少种植风险,产量增加,收益也相应增加。
在传统礼盒包装零售和集中销售、社区团购等销售方式的基础上,合作社积极引入直播模式。邵秋涵兴奋的告诉记者,今年秋天就可以在合作社的直播间买到金刚岭的莲藕,还有枯荷摆件、荷叶茶等产品也会亮相直播间。
像河东金刚岭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在八湖镇有8家。当地政府、农机站先后组织他们到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引进优良品种,学习电商销售。“我们引进了新包装,进行了直播销售,截至2023年底,每年至少增加村民收入120万元。”河东区八湖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张俊成告诉记者。
近年来,八湖镇党委政府以金刚岭万亩荷塘片区为核心区域,依托莲藕、荷文化等特色,优化一产、培育二产、开发三产,进行品牌搭建、坚持“塘上果、塘坡菜、塘中藕、水中鱼”的立体种养模式,从种植到深加工,到荷叶茶、枯荷摆件,再到休闲娱乐,打造万亩荷塘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下一步,八湖镇将引进循环农业项目,推动循环农业发展,解决农村废弃物后端处理和有效利用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朱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