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山东省临沂市革命传统教育创新实践

2024-09-20 08:38:00 来源: 中国德育 作者: 李楠 公彦利
play

  基于沂蒙老区丰厚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临沂市从政策引领、课程推进和资源活化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生喜爱”的教育格局,形成了“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生动局面,201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

  一、顶层设计:政策引领,部门联动

  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1.宏观层面

  以教育部《革命传统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山东省《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引领,多点布局,整体实施,建构了“政府主导、专业跟进、上下联动、综合实施”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机制。另外,临沂市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26个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沂蒙精神弘扬工程领导小组;设立正县级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山东省大中小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沂蒙精神研究院、临沂大学等专家深入挖掘沂蒙精神内涵及当代教育价值,承办“三山一坡”革命精神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等等。

  2.中观层面

  临沂市出台《“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工作方案》等政策,开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十大行动”,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校内外协同、线下线上结合”的实施策略。出台国内首部以红色精神资源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力求用法规制度的形式推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实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市教育局等6部门印发《临沂市创建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由宣传、教育、文旅、团委、高校等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弘扬沂蒙精神过程中宣传氛围不浓厚、实践要求不具体、与教育教学融入不够等问题。

  3.微观层面

  临沂市出台《“临沂市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示范校”建设标准》《临沂市革命传统教育行动纲要》《临沂市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革命传统教育指导意见》等文件,研制了小初高一体化的《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纲要》,实施“课程深化、示范课堂、资源提升、文化建设、情感培育、研学实践、网络引领“七大工程”,对课程实施、教学组织、教师培训、课时安排及课程评价进行规范引领,保障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向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二、精准发力:课程推进,师资先行

  课程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临沂市坚持融合与实践导向,注重价值体认与理性领悟,面向全市中小学校,着力构建“目标层进、内容系统、实施规范、评价多元”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层进化。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对沂蒙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培育学生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培养“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精神富足、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通过讲故事、唱红歌等,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增强民族自豪感。初中阶段围绕讲历史,使学生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2.课程内容系统化。对应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研学课程“四位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体系。

  国家课程“融合化”输出。聚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重点学科,在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实现“3+1+N”全科覆盖。出台《临沂市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段、各学科革命传统教育指导意见》,对每个学科的教学实施提出具体方案,推出教学案例,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地方课程“一体化”设计。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按照“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的思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先后编写了《“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版,形成了本土化、序列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地方课程,填补了高中学段“沂蒙精神”教育课程的空白。在课程实施上,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小学、初中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班、团、队会安排不少于3个专题,学生学习成效纳入思想品德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我们鼓励学校基于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本校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联系紧密的校本课程,让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融入临沂元素,彰显沂蒙本色。目前,临沂市已形成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研学课程“序列化”实施。为使学生系统化学习、体验和感受“沂蒙精神”,我们挖掘其中的人、事、物,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螺旋推进,研发了“传承红色基因”“红嫂精神永不息”等30条主题红色线路,采取“现场实践,体验探究,以游带学,反思感悟”的形式进行“沂蒙精神”研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师资培训常态化。临沂市聚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重点学科,在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增强教师的革命传统教育意识和自觉。市级培训,侧重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评价管理、制度保障等。县区培训,立足区域教育资源实际指导学校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培训,统筹教学研究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和课程指导中心“三驾马车”,科学规划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建立东西南北四个联盟片,定期、定点、定主题,开展片区教研、培训、研讨活动,实现区域资源和经验共享,整体提升课程实施与评价水平。

  三、特色创新:资源活化,评价赋能

  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不论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都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独有的红色资源,持续优化、深化、细化已有实践,将沂蒙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奋进、敢闯敢干、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等内涵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进行有效连接,转化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课程化、课程活动化。

  1.优质资源搬进校园。临沂市出台《“临沂市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示范校”建设标准》,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一是复原教学场景。如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复原1939年 “抗大一分校”举办的抗日学堂培训班旧址,每届新生入校后,组织学生寻根溯源,了解学校历史,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二是建设主题展馆。如兰山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一馆三展区”红色基因满满,“一馆”名为红色薪火主题教育馆,分红色精神、人民英雄、红色沂蒙、时代楷模四个部分;“三展区”为室外展区,其中,“沂蒙之光展区”重点展现沂蒙人民解放历程和斗争史,“红色征途展区”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奋斗历程;“不忘初心展区”系统介绍党建知识。三是规划校园文化。以沂南双语红军小学为例,楼内墙壁上展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红色教育简报、红色研学实践专刊和主题展板,展示研学实践成果;校园广播里,唱红歌、讲革命故事;网站、校报、微信公众号定期刊发红色教育故事等等。

  2.优质资源跃上云端。临沂市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地理上分散的红色资源连接起来,实现了红色资源更大范围的开放共享,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红色德育体验的多元化、互动性需求,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立德树人效果。一是串珠成链。成立“沂蒙精神新媒体平台”,采用3D、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山东省内5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课程资源搬到“云端”,延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时空,丰富了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二是活动上线。疫情期间,开展网上升旗仪式13000多场,涉及《致敬逆行者》《感恩美好》《齐心战役 共同成长》等多个主题,覆盖全市60多万名中小学生。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读一读英烈们的事迹、听一听英雄们的壮举,向他们献一束鲜花、唱一首红歌,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心、代代传承。三是资源上网。依托政府网站、学校官网、“两微一端”、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传承红色文化的名站名栏,讲述革命故事,编发“红色有声故事”50余篇,录制1700节“红色故事”微课,形成“思政十分钟”网络资源包,作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3.优质资源“登”上舞台。全市中小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五育融合,通过“一看”(看红色书籍和红色影片);“二演”(组织以红色为主题的艺术展演和演情景剧);“三写”(撰写观后感、研学感、读后感);“四做”(各类传统精品手工制作、科技制作、主题绘本创作和小发明制作)等活动,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形式,活化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实施。一是开发情境剧校本课程。红色剧场内准备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多种服装、道具、剧本,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自编自演红色剧目,进行实景演出;在红色训演场,设计了“推独轮车送军粮”“抬担架救伤员”等活动,设置了“战壕”“匍匐前进”等项目,革命传统教育的体验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二是排演校园红色文艺作品。大型校园情景剧《沂蒙红嫂颂》在山东省“齐鲁情”艺术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进京演出;乐舞诗情景剧《沂蒙飞歌》在全国政协舞台演出;《八女投江》《沂蒙颂》《春知沂蒙》等校园红色文艺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舞蹈大赛和文艺展演并取得优异成绩。三是拍摄沂蒙红色微电影。从中小学生中海选演员,先后拍摄了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题的《海棠花红》、以战邮精神为主题的《信》、以群众支前为主题的《一棵核桃树》等“沂蒙红”微电影三部曲,作为思政课数字资源供师生使用。

  4.多元评价为学生发展赋能。为确保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真开发、真实施、真有效”,临沂市逐步探索构建了对“项目、县区、学校、教师、学生”五级评价体系,确保立德树人取得显著成果。一是对项目进行评价。由市教育局教育科学与发展中心组织实施,设立革命传统教育专项政府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奖。二是对县区进行评价。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实施,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对县区教育年度督导评估成绩。三是对学校进行评价。评选领衔校、示范校、试点校、推广校,对优秀单位进行挂牌表彰。四是对教师评进行价。组织公开课、进行案例评比等,学校对参与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开发实施工作的教师在量化上予以加分。五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多元,既有认知、态度评价,又有情感与行为评价;评价过程多元,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既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又包括家长评价、研学基地等第三方评价;评价方式多元,既有传统的成长记录评价,又有信息化的大数据评价。

  经过多年探索,山东省临沂市已经形成基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实施—评价”一体化的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区域实践模板。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个维度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实现五育融合视域下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引导全市中小学生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真学习、真传承,沂蒙精神得到切实的弘扬,红色基因真正融于学生血脉。今后,临沂市将进一步完善“革命传统教育”的体制机制,在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形势创新、育人评价方式等方面持续推进,不断创新革命传统教育成效,为党和国家持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转载自《中国德育》2022年第8期,作者李楠、公彦利,李楠,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副教授;公彦利,山东省临沂桃园中学,高级教师。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曲欣萍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