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王巧 郑晓雷 通讯员 王凯 临沂报道
“前两天刚割完小麦,收割的麦子,我们脱粒、晾晒、用石磨磨面,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会农耕技巧。这块地我们用来水稻插秧,这边种花生,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的。”在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中心小学的楼顶生长园上,校长王传斌指着一块块田地向记者介绍。
在学校的生长园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挂满枝头的桃子、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孩子们站成一排在水田里插秧,还有部分学生在种花生,收麦磨面。
“我们河东区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太平街道更是小麦和水稻的优质种植区,现在普遍机械化程度高,好多传统的种植和收割方式现在的孩子们都没见过,所以我们把田地搬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劳动技能,了解农耕常识。”王传斌告诉记者。“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是学校依托“四季田园”室外种植区域开展的种植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生长”劳动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把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跟着节气去劳动,在自然与人文的融通中,认识农作物、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意识,为全面育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记者获悉,生长园种植基地只是太平街道中心小学劳动课程改革的一部分。秉承着“劳动 创享 生长”的课程理念,学校深入挖掘劳动中的德育元素、美育元素和非遗元素,建设了埙哨文化传承基地、生长园种植基地、劳动综合实践基地,实施了“劳动+”任务群融合课程。
课程实施中,学校整合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综合实践课,统筹三处劳动实践基地的使用,将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课程覆盖到全部28个班级的1200名学生,通过挖掘现有师资队伍中懂得农业劳作、手工制作等技能的老师担任专业劳动教师,同时引领全体任课教师发挥劳动课程全学科育人的桥梁作用,从学科融合的视角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从学科教学的延伸角度设计劳动实践课程,将学科活动纳入到劳动任务群中并与劳动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为了更好的开展生长劳动课程,学校设置了烹饪体验教室、手工制作教室、生长园、校内爱绿护绿园、埙哨文化博物馆等多功能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了劳动课程“两室两园一馆”的实践场所布局,开展了践行沂蒙精神的烙煎饼,体现学校共生文化的鱼菜共生立体种植养殖,传承非遗文化的沂蒙泥哨制作、版画制作、沂蒙花馍制作,蕴含传统文化知识的果树种植,依时令而行、随节气劳动的四季田园耕作和校园我当家职业体验课程等一系列劳动实践。
“我们劳动课程不只是在田地里,我们的学生还会在教室里摊煎饼,做汤圆,包粽子。看这些薯条,都是我们自己种的土豆,挖土豆当天,孩子们还在唱‘挖呀挖呀挖’的儿歌。”王传斌说。在有滋有味烹饪课上,有蒸馒头、做花馍、包饺子、做烘焙、做奶茶、烙沂蒙煎饼、炒家常小菜等劳动课程。
在妙手童心手工制作课程上,学生们在手工制作劳动体验教室用彩泥捏出艺术、用彩纸雕刻梦想、用花布缝出童心、用木头搭建理想。
太平街道有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学校实施了温室立体式无土栽培的探索课程,设置了蕴含“共生共长 生生不息”理念的鱼菜共生种植系统,通过浮板培育、管道栽培、营养基质种植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式无土栽培的教学模型,开展了无土立体式的芹菜、油菜、油麦菜、空心菜、草莓等作物的种植,学习各类营养液的配比、各种叶菜植物的育苗和移植的有关知识。
在太平街道中心小学,还有一个非遗特色课程——“我们的泥哨”。这门综合课程是共生课程体系下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学校成立了山东省首所校内泥哨博物馆,形成了沂蒙泥哨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一馆(埙哨文化博物馆)、一坊(乐创享泥哨工坊)、一厅(陶音乐交流厅)的课程实践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泥哨”作为桥梁,开展“我们的泥哨”跨学科整合学习项目,通过吹陶笛、画陶笛、做陶笛、研陶笛、诵陶笛五个课程模块的实践学习,为学校共生课堂构建新的生长点,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途径。学校开展了第一届陶笛艺术节和涵盖埙哨研究、泥哨设计、泥哨制作、陶笛演奏、歌颂泥哨等五个主题的艺术节展评活动。
“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了课程实施中,学校引领教师发挥劳动课程全学科育人的桥梁作用,将学科活动纳入到劳动任务群中并与劳动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学校系统梳理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提升劳动教育的品质。”王传斌向记者介绍。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太平街道中心小学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理念,依托区位优势构建学校共生课程体系下的生长课程,实施四大项目,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科教学充分融合,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建设特色课程和特色文化,探索了以劳动课程为中心,融合学科教学、美育教学、德育等内容,创新大劳动教育、大美育教学的“共生”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接下来,学校将不断寻找共生课堂新的生长点,实现以劳育人的途径,将劳动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知行合一的劳动课程文化。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