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当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各村书记对“宝石玉米”的大小充满怀疑时,来自临沂市技师学院的驻村书记陈洪琪举起一穗手掌长的玉米:“别看它个头小,这可是能卖到几百元的‘黄金棒’!粗算下来,亩产值预计能达到5000-8000元,收益是传统玉米的3倍以上。”这番“玉米变形记”激发了方城镇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土地流转“转”出万亩新天地
“过去咱们守着万亩良田‘金饭碗’要饭,现在要让它生出金豆子!”方城镇党委组织委员闵鹤指着数字大屏上的流转地图说。32家合作社组成“恒韵联合社”这个资源整合大平台,以1200元/亩的保底价流转土地1.2万余亩。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造,曾经的碎片化耕地连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机械化作业让亩产增加30%。
政府搭台、国企唱戏、镇村管家,方城镇采取“土地全托管”模式,发展起芝麻、蜜薯等特色种植。农户当起“甩手掌柜”,不仅每亩增收千元,而且还能腾出手发展庭院经济。张家街村的老张笑得合不拢嘴:“土地流转出去我们不但能收租金,还能去大棚打工挣薪金,孩子在自家院子搞电商赚现金,我也当上了‘三金农民’!”
特色产业“链”出乡村新图景
走进张家街高效农业示范园,羊肚菌在高温大棚里舒展身姿,七彩西红柿挂满枝头。这个年接待上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正是片区“农旅融合”战略的缩影。这里“靠山吃山”,丘陵地形变身天然隔离带,发展出智慧化肉鸡养殖场。这里藏着“黑科技”——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将粪污变废为宝,年产3万吨有机肥,形成“种养循环”生态链。
最吸睛的当数沿方城河的15公里农业创意带。春日可采摘羊肚菌、草莓、西红柿,夏日能体验乡土特色啤酒节、冬天举办有“方”青年节。城里人驱车1小时就能当回“周末农夫”,返程时还可以带走“廿四方城”第一书记甄选店的菌菇酱、玉米文创产品。甄选店负责人展示着销售数据:“目前店里的80多种产品基本都由全区五十多位第一书记推荐,产品的口碑和销量都非常好!”
闲置资源“活”出共富新动能
在朱岭共富工坊里,60岁的李婶正麻利地踩着缝纫机制作布艺收纳袋。“守着家门口月入3000块钱,比儿子在城里打工挣得还踏实!”这个由废弃厂房改造的产业园,如今入驻了“一宠供应链”等10余个项目,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更令人称道的是“微工坊”模式——村民领原料在家加工手工艺品,电商平台包销路,实现了“让灶台变工作台,庭院变车间”。
在方城镇,“共同富裕方程式”解出了朴素的“工坊”答案:闲置农具仓库改造成拖把工厂,三个月就给村账本添上3万元进项;荒废三年的养殖大棚经改造,化身收纳盒生产基地;就连斑驳的村委大院墙根下,老太太们边唠家常边编的绒线花,都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北欧民宿。东头缝纫机哒哒作响,西头编织架层层叠叠,曾经沉寂的乡村正化作跃动的经济细胞。
站在方城河畔观景台远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交相辉映。去年,该镇投入2.6亿元发展产业,解决了千余人就业。正如闵鹤所说:“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土地生金、产业活水、农民笑颜,这才是最美的乡村图景!”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