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田民,褚墩一村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13年来他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守护着瘫痪在床的妻子,向我们诠释了“一生一世一双人,不离不弃共白头”的人间真爱。
田民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可是一场车祸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13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原本好端端的妻子突然变成了植物人。”田民说,2010年3月的一天,妻子孙秀英外出被摩托车撞倒,肇事车辆逃逸了。“当时急救室的大夫检查后,表示救活的几率很小,劝我放弃治疗,但我觉得只要她有口气就必须救!”田民说,医生跟他说妻子的脑积水压迫到了神经,需要做手术装引流管,而不装引流管清醒的几率非常低。装了引流管后不久,妻子孙秀英睁开了双眼,但嗓子却不能说话,后来又在脖子上割个窟窿吸痰。经过几次手术治疗,她终于醒来了。可谁想,她再也不能下地行走,头部的损伤导致左半身完全瘫痪,命虽然保住了,但成了植物人。在医院住了三个月,田民花光了家里积蓄,他带着妻子回了家。
多方努力妻子渐渐有了意识
“现在妻子的胃口很好,比以前胖了不少,有130多斤,而以前最重的时候也不过100斤。”田民说,刚回家时,面对着没有丝毫反应的妻子,他真是发愁:这个家如何支撑下去?但仅仅是几天时间,田民便告诉自己,这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妻子刚从医院接回去的时候,因为没有丝毫的意识,他每天要用针管通过鼻饲管向她胃里打食物。田民说,每当下一顿吃饭前,他还要用针管抽一下,看看妻子的胃里是不是有食物。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用鼻饲管喂饭。为了能让妻子吃好,体质不下降,田民每次都要先把妻子喂饱,然后自己再吃。一顿饭下来,他往往要忙活一个多小时。卧床时间长了,为了让老伴减少痛苦,一空闲下来田民就给老伴儿捏捏胳膊、揉揉捏腿,敲敲后背,尽量让老伴舒坦些,田民老人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着老伴儿,一转眼,这样的日子有13年了。子女们平日里都忙于工作,不能经常来探望。对于老伴儿,田民老人都是亲力亲为,有时在院子里忙活,不在老伴床前,他还专门在老伴床前按了个电铃,老伴有什么需要就会按响床头的电铃,他就放下手里的活动赶忙往屋子里跑,虽然老伴会经常按着玩,但是田民只要听到铃响还是会过去看一眼。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守护在老伴跟前,默默无语地期盼着老伴能一天天好起来,岁月的操劳让田民苍老了很多,头上的缕缕白发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成了老伴最坚实的靠山,平常有些腼腆的他此刻无比的强大。
为照顾妻子把家务活练得样样精
田民说,虽然现在她妻子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恢复,认不出自己和儿子,但他还是很知足,满脑子里都是他们之前的美好回忆。“之前的大半辈子都是妻子在精心照料我,后半辈子就让我好好照顾她吧”,田民说。自从车祸过后,为了照顾好妻子,年过七旬的田民,从零开始,跟着亲朋邻里学蒸馒头、煮米饭、炒菜、缝衣服、洗衣服等一项项生活技能。
田民还记得刚开始时,动手炒的菜盐放多了,咸得难以下咽;蒸出来的馒头,因为没有发好面,“硬得能打死驴”;洗的衣服,因为没洗干净而成了花衣服。可是经过不断地摸索,田民做的菜越来越香了,蒸出来的馒头越来越松软,洗的衣服也越来越干净。
如今,田民会把自己的每天都安排好。一大早,他便早早起来为妻子做早饭;然后把妻子从炕上搀扶到椅子上坐好,打来水给妻子洗脸、洗手;再把饭送到妻子跟前。吃过早饭,收拾之后,他还有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搀扶着妻子在房前屋后的小路上走。这几年,除了刮风下雨,每天早晚两次陪妻子锻炼成了他必做的“功课”。
每日除了这些外,妻子大小便失禁让他更加忙碌。白天每隔一两个小时,他要给妻子换洗尿布,而晚上就更需要注意了。“为了给她及时换尿布,13年来我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现在我还练成了特殊的技能。”田民说,晚上几乎每隔一个小时他就要醒一次,妻子只要一动弹,他马上就醒了,多的时候一晚上醒七八次。为了让老伴过地更舒服些,田民一直想为老伴装个空调,为了这个大件,他大半年没舍得喝酒,节省来的钱咬牙买了一台空调。屋里屋外,田民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给老伴刷牙、洗脸、洗澡,一项也没落下,收拾的利利索索。
有人曾经问他,如果当初放弃抢救,家中日子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有没有后悔过?他觉得一点也不后悔,因为自从结了婚,他就认定和妻子会一起过到老。只要他能动,就会一直照顾妻子,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他经常对外人说,“老伴上田家门来没过一天的好日,她也受苦了,我就得好好伺候她,别叫她受着委屈,别叫她受着罪”,这也是田民最大的心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两位老人用自己最真实的生活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和不离不弃。任凭窗外的天气再寒冷,屋内却是温暖如春,因为,只要有老伴的地方,就是最温暖幸福的港湾。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有朴实的真情。在迟暮之年,执子之手,与子同行,这也许就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老伴儿,就是全世界。(通讯员 王庆龙)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