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马洪俊是罗庄区高都街道红胜村党支部书记。自2000年开始从事基层工作以来,24年间她充分发挥“巾帼干部”特点,平常工作“以情动人”,关键时刻“不让须眉”,真心团结班子,倾心服务群众,用心推动发展,“搞村庆、吃大锅饭”拉近了村民的距离,把一个民心涣散的475人库区移民新村治理成了和美幸福的“大家庭”。她争取来投资300万元的库区移民中央资金帮扶项目,引入“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连续十年“零信访”,连续两年“12345”热线“零反映”。马洪俊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最美基层妇联人”,红胜村先后获得“市级卫生村”“全市十佳美在农家”示范村“罗庄区五星级村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她是服务群众的“热心肠”
在村里的大街小巷,遇事找“三姐”已经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马洪俊每天都会走街串巷,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去。她积极融入群众,想办法解决群众所关注的棘手问题,“想百姓所思,解百姓所忧”。马洪俊带领党支部和妇联执委领办了“巾帼助老团”“爱心洗衣社”“好媳妇帮帮团”等3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固定开展两次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上门慰问村里的独居、体弱老人和贫困儿童,帮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购置生活和学习用品,辅导功课等,先后开展“新春送水饺”“元宵包汤圆”“免费上门体检”“培养阅读习惯”等志愿服务24次,除了重要节假日,日常生活期间马洪俊也会时不时上门陪独居老人遛遛弯、拉拉呱,给予老人情感上的关心。马洪俊还打造了特色家风家训一条街,通过漫画、文字宣传等,引领村民崇尚美德,互相谦让,红胜村还被评为“全市十佳美在农家”示范村。
她是攻坚破难的“铁娘子”
作为1967年从蒙阴岸堤搬迁而来的移民村,邻里关系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大家住在一起心却不在一起,过去邻里纠纷常出现。2017年正值移民村新建村50周年,马洪俊带领党委举办了“村庆”,全庄150户475口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大锅饭,正是通过这顿饭拉近了彼此距离,街坊邻居真正变成了一家人,大家不再区分你的我的,一家遇到什么事,左邻右舍都想办法给帮忙解决,移民新村也成了和美幸福的“大家庭”。
2022年4月,高都街道启动了南大路征迁工作,红胜村涉及16户沿街民房需拆除。作为1967年从蒙阴岸堤搬迁而来的移民村,此时需要部分群众“再次”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利益,征地拆迁难度非常大。马洪俊带领党支部和妇联执委挨家挨户做工作、讲利害。马洪俊发现16户中有6户是党员户,立刻想到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6户党员群众也积极配合工作,并带头劝说身边的左邻右舍。
面对拆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马洪俊没有放弃也没有退缩,她常跟身边的家人说,“这有什么的,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我相信只要咱够努力,老百姓会理解的。”拆迁工作里她更是一边看着小孙子、一边磨着嘴皮子,有时晚上小孙子在群众家中睡着了,自己的工作仍不停歇。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在协议签订期,16户群众4天之内全部按原要求签订协议,并主动腾空房子,有力保障了南大路的顺利施工建成。
她是妇女群众的“智慧囊”
马洪俊经常说的话就是“我现在年龄大了,思想跟不上了,我得多学习,多向年轻人请教,勤思考创新方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为老百姓做好服务”。作为“女支书”,她经常走访村内的妇女,了解她们的实际情况,读些有关妇女的书籍增长自己在妇女方面的知识,为做好妇女工作打好基础。她广泛采用广播、微信群、板报等宣传形式,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与维护妇女儿童相关权益的法律法规相匹配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她们对自身的权利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村内妇女的法制观念,增强妇女群众的维权意识。她经常在家长学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除了邀请专业的老师授课外,自己也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现场讲学,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有效贴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方法,搞好亲子关系,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
作为一名村支书,她做到了认真、热情和担当,诠释了平凡岗位上的坚持不懈和勇于追求,以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在基层治理工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她常说:“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做了什么大事,而是看她能不能坚持,平凡中能铸就辉煌,坚持才能走向成功。”(通讯员 王庆龙)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