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花埠圈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村庄占地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1800亩,现有常住人口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195人,汉族人口2805人。近年来,村庄立足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乡村振兴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花埠圈村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蝶变为班子强、生态美、干群和、治理好、产业兴的“省级文明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山东省卫生村”。花埠圈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些深层次的思考。
把选优配强班子摆在首要位置。“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原来的花埠圈村情复杂、矛盾突出,工作长期被动落后。2016年11月陈贵成主持花埠圈工作,上任后,陈贵成吃住在村委,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碰头议事,班子形成了一条心、迸发出一股劲,2017年湖北路沿线土地征收,仅用1天时间就实现18户拆迁户全部清零,史无前例地在街道夺得第一名,拉开了村庄全面整顿破题的序幕。
党员干部带头引领新风正气。工作出问题,党建找原因,根源在作风。各项工作靠谁落实落地、急难险重任务靠谁冲锋在前?村党委决定从党员队伍抓起,多次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赴中共一大旧址、南湖红船纪念馆、红旗渠等地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现场上党课、谈体会,实现党员干部由“想法不同”到“思想统一”的跨越。为了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参与村居事务,陈贵成研究出了一套“户户到”群众工作法。村庄的规划要“户户到”,修路、流转土地、调整产业等重大项目,在规划的过程中,“两委”成员必须到户逐个做思想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也要“户户到”,群众反映困难、表达诉求,只要一个电话,村“两委”立马派人入户,现场对接、当面交流。在花埠圈村,“群众一吹哨,干部来报到”蔚然成风。
服务改善民生树立威信形象。“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收缴、人大政协换届、移风易俗工作……一边是上级布置的硬性任务,一边是社区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殷切期盼日益加深,陈贵成满脑袋考虑的是村里的工作。2016年11月30日,全村自来水改造提升工程进入招标,用时不到一个月,全村2400余户自来水全面完成提升改造,改善了居民用水质量;过去,村委每月安排至少10人入户抄表收水费,持续20天,加上个别村民欠缴和管网“跑冒滴漏”严重,每月水费亏损3万余元,更换智能水表后,每年为村集体节省60多万元的水费及管理开支。近年来,村庄先后新建改建道路25条,出台就业创业保障措施10项,吸引140余户群众来花埠圈就业创业,营造了各族群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互嵌式环境。
花埠圈村一步步与外界连通,顺畅了“梗阻”,完全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充分发动群众实现共治共享。“群众唱主角,治理才有效”。村居坚持“以服务促管理、以真情促融合”,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打造“党员+群众”“党建强团建”工作品牌,探索“户户到”群众工作方法,让各族群众从“小家园”嵌入到“共同体”。
“我们就是让群众参与到村级工作中,群众代表不光是听和看,还要有发言权、建议权”,村主任沙存如说。村里的老大娘李士芳最初对村里有意见,不太支持村里的工作。村党委主动邀请她参加村里活动,带领她外出学习参观,使她感受到了重视与尊重,慢慢改变了对村干部的看法。后来,她主动参加了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每年志愿活动她的出勤率最高,并在65岁时向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申请书。花埠圈村有大大小小11个社团组织,村里积极支持社团开展活动,新建了2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在土地流转中,有两户群众拒绝参与,影响工作进度。陈贵成一打听,其中一户的女儿在“文宣队”,通过社团负责人的谈心谈话,很快便争取到她的理解和支持。她回去做通了父亲的工作,父亲又去另一户做通了工作,就这样两户群众都参与进土地流转了,“软着陆”替代了“硬碰硬”。陈贵成说,搞好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就没有什么事办不成。
统领各类组织倾心服务群众。“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自2017年开始,村党委推选红白理事会,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支持成立爱心志愿服务社、文艺宣传队、乡贤理事会等十几个社团组织,全面加强党对各类组织的领导,让各类组织成为了村党委的左膀右臂。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美家庭”“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把群众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村党委周围,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前国家给我们少数民族很多照顾,现在我们日子过好了,也想多为社会做点贡献。”马成文说。他是村爱心社社长,累计捐款60余万元帮助各族贫困学生,获评2022年“中国好人”。甘肃积石山地震,花埠圈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一辆辆满载救援物资的大货车驶向灾区,见证着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民族大爱。
“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一家亲”。一段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故事,在花埠圈村不断续写……
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能力。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才能服务好群众, “无论哪家有了难事,或者邻里出现了纠纷,我们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花埠圈村党委成员马芳说。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村党委将全村划分为5个微网格,实行“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与周边红土屯等11个汉族村庄达成共建协议,建立五老调解员、法律顾问、法务网格员3支队伍,主动适应各族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化需求。
前段时间,因连日降雨,村外排水沟出现了淤堵现象。通过“公示牌”上的信息,外来村民很快将情况反映给了正在巡查的“街巷长”。接到村民的反映后,第一时间协调来了挖掘机,对排水沟进行疏通。
培育集体产业铆足发展后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经营经验丰富的陈贵成发现,花埠圈村的产业特点就是“散”。2020年5月,村党委主动与市内外著名企业洽谈对接,确定“党委+公司+党员+农户”发展模式,成立临沂花埠精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花埠”商标,筹集资金600余万元,建设临沂花埠精致农业示范园。同时,村居聘请清华大学专家编制村庄规划,明确农文旅三产融合的发展方向,建设“红石榴”超市、洗衣中心、2024年,村集体成立山东花埠菌业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种殖、生产鹿茸菇和袖珍菇,可为村集体增收220余万元,村居正在积极推进鲁台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增加1300余个就业岗位,让各族群众在这里乐居乐业。(通讯员 崔蒙蒙 王庆龙)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