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2021年以来,借助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机遇,蒙阴县旧寨乡持续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智慧治理体系不断加强,走出了一条“产业兴、集体强、群众富、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2022年,旧寨乡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超十亿元乡镇。
盘活资源推动工农互促村企共富
暑热隆盛,万物朗润,漠河农场日光温室大棚里的黄瓜、西瓜等长势喜人。借助全自动控制系统,尽管棚外暑热逼人,可是日光棚内却温度适宜,带给游人舒适的采摘体验。
漠河农场项目是旧寨乡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的龙头项目,也是推动企业、村民、集体三方共赢的好项目。该项目盘活低效河滩1320亩,年可实现产值2.8亿元,带动就业320人,2021年、2022年村合作社分别分红62万元、51万元。
为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高效农业项目发展,旧寨乡创新党委领导联合社、支部领办合作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双领双全”模式。以“党支部+合作社+N”为框架,探索出自主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对外承包型、托管服务型、联合抱团型、劳务合作型“六种模式”,加快推动农村资产资源转化。
当地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资源、涉农资金和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全面摸清整合村集体可盘活利用的闲置院落、厂房、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提升资源资产利用效率,增加集体收入。
目前,旧寨乡已探索形成财政资金主导、村集体资产注入、社会资本助力、金融资本助推的“一元四驱”多元投入模式,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的牵引撬动作用,先后建设漠河农场、十里桃乡、龙山循环农业等特色产业园区,撬动社会资本16.2亿元,实现工农互促、村企共富。
“一张图”全链条提质乡村治理
“我们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融合基层网格,构建‘三治融合、多网合一’乡村治理新体系,打通了村级治理最后‘一公里’。”旧寨乡党委书记胡凌翡说。
旧寨乡按照地缘相近、人员相熟原则建设“全科微网格”,在全乡33个行政村内划分262个微网格,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当地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全员化”新机制,全面推行“支部吹哨、党员报到”、门前三包“十严禁、六带头”制度,不断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农村深入融合,实现了乡村治理从“任务命令”转为“自觉行动”,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智能化、精准化、专业化水平。
旧寨乡还建设了集智慧环卫、防火、应急、网格管理于一体的“乡村治理一张图”,实现问题信息收集、分解、处置、反馈快速闭环管理。为推动当地果品产业发展,该乡还整合涉农单位数据库,自主研发“蜜桃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面积、品种、市场、经纪人等信息详情,为桃农和桃商提供数据指标,解决了桃商买不到好桃、桃农卖不上好价的难题。
集成创新驱动全域乡村振兴
“以前村里到处都是废弃的果枝,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严重影响了村庄美观,自从上了这个果业废弃物加工项目,不仅解决了废弃果枝没地放的问题,还给我们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旧寨乡向阳峪村党支部书记宋增才说。
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让废弃果枝变废为宝,旧寨乡积极引导辖区内的向阳峪村、莲汪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投资80万元,建成发酵池12个,实现了年处理果业废弃物2.6万吨,产生效益达60万元。
旧寨是蜜桃种植大乡,每年产生果业废弃物4万余吨,通过兴办果木枝条粉碎厂、建设易腐垃圾发酵池、探索“虫经济”等多种模式,推动了果木枝条、残次果、餐厨垃圾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
为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旧寨乡创新生活垃圾“智慧化”管理,建设高标准智慧环卫数据调度中心,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采用“政府补贴+村级自筹”“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方式,由专业化环卫公司全面管理全乡垃圾清扫清运工作,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实现了垃圾收集转运精准检测、精准管理。
为巩固创新基础,旧寨乡积极开展人才引育工作,抓实“四雁工程”,实行“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抓好人才引进、头雁队伍建设、乡土人才培育。依托漠河农场、十里桃乡等项目,探索“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创新中心”运营模式。
同时,依托产学研平台,旧寨乡还分层加强对农技人员和果农的培训,先后举办合作社建设、村集体增收等专题培训班10余期,开办田间课堂200余期,累计培训1600余人次,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面提高了果农致富能力。(通讯员 宋英)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