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初夏的蒙阴县,万亩桃园绵延如海,颗颗蜜桃压弯枝头,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与欢快的笑声交织成景。作为“中国蜜桃之都”,蒙阴年产优质蜜桃百万吨,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离不开平安建设的坚实护航。从智慧安防到法治保障,从矛盾调解到生态守护,蒙阴以平安之力筑牢发展根基,让桃乡焕发出“产业兴、百姓安、生态美”的勃勃生机,一幅现代版“桃花源”的画卷在沂蒙大地盎然展开。
平安护航,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蜜桃产业的链条长、环节多,从种植采摘到仓储物流,从电商销售到品牌保护,每个环节都潜藏着风险。蒙阴县以平安建设为抓手,擦亮“枫桥经验”遇见沂蒙精神崮乡样板,“党群同心”实体实战运行县乡综治中心,为产业链注入“稳定剂”,让果农安心、企业放心、产业顺心。
在蜜桃核心产区,科技赋能的“智慧果园”成为新风景。智慧系统实时监测病虫害,“雪亮工程”守护果园安全,冷链物流车配备GPS和温湿度传感器,从枝头到舌尖全程可追溯。全县3个“智慧果园”示范点、5处智能冷链仓储中心,织就了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安全网。
法治力量则为蜜桃品牌穿上“铠甲”。面对假冒商标、电商乱价等乱象,蒙阴成立全省首个“蜜桃产业法治服务中心”,公安、司法、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出击,破获侵权案件13起,挽回损失超600余万元。法律顾问进驻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合同把关、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让“小农户”在“大市场”中挺直腰板。在平安建设的托举下,蒙阴蜜桃不仅畅销全国,更走出国门,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名片”。
和谐筑基,激活乡村治理效能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乡村治理的深耕细作。蒙阴将平安建设融入田间地头,以“和”为魂,化解矛盾、培育乡风,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多亏了县里帮忙,要不我这辛苦一年的桃款就打水漂了。”蒙阴县北楼村桃农刘某激动地说。近日,在县委政法委和县司法局的联合介入下,他终于收到了被拖欠9个月的7万6000元的蜜桃货款。去年7月,刘某将自家果园产出的近10吨优质蜜桃销售给客商张某。然而,交易完成后,客商却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款项。多次催讨无果后,焦急的刘某向当地有关部门求助。该县组织人员迅速行动,通过电话、发函等方式多次与客商沟通,并协调对方所在地相关部门协助施压,最终成功促使客商全额支付了欠款。“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今年涉农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5.6%,为产业发展腾出了更多“和谐空间”。
文明乡风与平安建设同频共振。走进常路镇大常路村,“美德信用积分超市”里人头攒动,村民凭参与治安巡逻、环境整治获得的积分,前来兑换生活用品。“这些虽然值不了多少钱,可是肯定了我们的贡献”,群众满脸自豪。“过去各扫门前雪,现在人人争当志愿者!”大常路村党总支书记秦立安说。蒙阴将平安指标纳入文明家庭、诚信合作社评选,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互助互爱蔚然成风。在这里,平安不仅是治安的“硬指标”,更是浸润人心的“软实力”。
生态为笔,绘就桃源安居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梦境,在今天的蒙阴有了新的诠释。通过平安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蒙阴实现了产业强、环境美、百姓富的共生共荣。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蜜桃产业的命脉。蒙阴创新推行“生态警长制”,36名民警化身河流、林区的“生态管家”,与环保部门联动巡查,严打非法排污、盗伐林木等行为。桃墟镇金水河畔生态警长秦承程每月定期检测水质,“蜜桃品质靠好山好水,绝不允许有人破坏!”去年,蒙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升至73.8%,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平安底色也为农旅融合注入活力。在当地各大旅游景区,警务服务站、应急救援点与桃花相映成趣,智能导览、人脸识别系统护航游客安全。春赏花海、夏游崮群、秋摘蜜桃、冬品民俗,蒙阴打造的全季旅游业态吸引八方来客,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725.22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73%。村民开民宿、卖特产,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年人均收入增至4万元。如今,蒙阴的乡村既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又有“便至戏桑麻”的富足,传统桃源理想照进现实。(通讯员 李朋 公丕宝)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