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4-01-16 11:03: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宋晓豪 张晨曦 王凤伟
play

  大众网记者 宋晓豪 见习记者 张晨曦 通讯员 王凤伟 临沂报道

  进入腊月以来,菜农们抢抓农时开展冬季田间管护等工作,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近年来,郯城县大力发展高质量蔬菜产业,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为农户开辟产业致富新路子,“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绿丝瓜”种出“幸福花”

  郯城县百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港上镇珩头村,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通风条件良好,是种植绿色蔬菜的最佳地段。合作社以“产业特色促农业,健康产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十年来,合作社负责人王传栋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带领本村村民一起跑潍坊考察种植技术、去上海寻求市场销路,结合当地种植习惯,不断优化经营模式。合作社采取带头人主导销售,种植户负责技术生产、引领农户就地务工,逐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管理、经营模式。港上镇的气候,泥沙土地,加上配施有机肥生产种植,丝瓜油绿油亮。农场已打造成郯城县规模最大丝瓜种植基地,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现有蔬菜大棚118座,种植800余亩。“我们采用有机施肥,科学管理种植丝瓜,这样种出的丝瓜品相好、口感也好,每年能够收获7到8个茬口,今年的价格非常好,现在还得4块多钱一斤!”合作社负责人王传栋说。

  “小蘑菇”焕发“大活力”

  时下,正值食用菌新鲜上市季节。走进胜利镇大池头村的蘑菇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一朵朵蘑菇簇拥而生,争先恐后地探出个小“脑袋”,像一把把小雨伞,惹人喜爱。村民们正拿着筐子,手法娴熟地采摘平菇,一朵朵长势喜人的平菇被放入筐中,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郯城县金恒家庭农场,蘑菇种植基地现有面积50余亩,预计2024年再流转130亩,将来配备上农残检测室、农机设备和专职技术人员,生产全过程使用无菌熟料棒,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胜利镇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借助乡村振兴项目的“东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平菇特色产业,推进高效特色经济农作物种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红柿子”带来“真幸福”

  走进红花镇袁堂村西红柿设施温棚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西红柿秧苗整齐排列,藤蔓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西红柿,红的绿的,大大小小,个圆饱满。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忙得不亦乐乎。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有效改变我镇过去传统西红柿栽培技术、品种比较单一、生产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的生产模式,积极培育与产业兴旺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为全面推进产业振兴、农业发展增加新亮点。”合作社负责人说。

  近年来,红花镇以产业发展为引导,从单一种植到规模化特色种植,推进种植产业扩面、提质、增效。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生机勃勃的蔬菜产业,正不断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成为助力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新品种”改变“旧模式”

  郯城县高峰头镇马场村的山地生态草莓园迎来了首个“收获季”。在温暖如春的双膜钢构大棚内,鲜红草莓个个如玛瑙般从绿叶下探出头来。迎冬上市的新鲜草莓霸占了市场的热度,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尝鲜。为打造好“山地草莓”这块金字招牌,种植户侯光军科学利用马陵山红沙壤条件,实行无公害化管理,拒绝使用农药和化肥,让草莓全程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有效地保证了草莓的品质。拿起几颗红宝石般的山地草莓,种植户侯光军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

  泉源镇多采花木的草莓大棚中却另有一番天地,步入其间,清甜的草莓味扑鼻而来。不同于传统草莓种植,多彩花木创新出草莓盆栽种植模式,成功实现家中种、采草莓自由,开辟草莓致富新道路。据悉,今年多采花木共推出7款草莓盆栽,共20余万盆,每盆市场价在8-20元不等。除种植模式创新外,多采花木也在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渠道,开通抖音号,专人运营造势,努力打开盆栽草莓销售市场。

  “郯城草莓”成为与“郯城银杏”“郯城杞柳”“郯城大米”齐名的郯城县农产品之一。

  据介绍,2023年,郯城县蔬菜产业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全县蔬菜年播种面积(含复种)达16.33万亩,年产量56.68万吨。下一步,郯城县将继续围绕增加有效供给,因地制宜推动全县蔬菜产业振兴再上新台阶,“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