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是全国各项事业工作的“神经末梢”。广大基层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层减负绝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而要通过减负增干劲、提质效,以过硬的作风、饱满的激情、务实的举措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明确重点,减“数量”不减“质量”,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抓落实。减负关键在于厘清基层“干”的重点,改善“小马拉大车”现象。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打通信息藩篱,理顺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建立健全规范化、简明化的职责清单,让基层干部一看就知道“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手有什么权、要担什么责”。有的地方为了抓落实,将考核指标设置繁多、层层嵌套,这样不但会让考核效果大打折扣,更会加重基层负担。要突出考核重点,剔除删减不合时宜的指标、不切实际的项目、可考可不考的内容,切实提升考核精准度,更大限度发挥“以考促干”效能。当然,减负并非一“减”了之,更不是减责任、降标准,基层干部也应把该挑的担子挑起来,该扛的责任扛起来,因地制宜差异化设置指标,督促引导基层干部找准目标、明晰差距、优化提升。
压实责任,减“负担”不减“重担”,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谋发展。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痕迹,让基层从“无用功”中解脱出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部分干部借“减负”之名,在思想上懈怠、行动上松弛,对自己分内之事、应尽之责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减弱力度,对正常工作任务拈轻怕重、消极应付,把减负当成少担当、慢作为的“遮羞布”,这显然与基层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基层减负,要减的不是干工作的力度、抓落实的速度,而是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把“应尽之责”担起来,要力戒虚假表态、空喊口号,不搞粉饰太平、表面文章,坚持标准不降、要求不松、力度不减,真正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质、脱虚向实。要从实际出发,自上而下破除形式主义,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为一级着想,把“层层加码”扭转为“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实现转作风提效能、重实干促发展。
减出成效,减“压力”不减“动力”,让基层干部铆足干劲创实绩。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为基层减负既要减去基层干部“长期超载”的压力,又要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事业为上、实绩为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实绩突出不突出,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尺,强化示范引领,对于在重点工作中发现识别出来的优秀干部,及时进行表彰奖励,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防止问责泛化、虚化和简单化等问题,为担当者担当负责,为干事者撑腰鼓劲,让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真正做到把负担减下去、把干劲提上来。(通讯员 李志斌)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