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秋末冬初,位于胜利镇前房庄村的金土家庭农场内,芋叶亭亭。芋田里,农户们扛着锄头、铁锹等,正忙着采挖“紫郯芋”。“你看,这个芋头个头匀称,呈椭圆形,这就是“紫郯芋”最典型的特征。”来自郯城县胜利镇的“芋头专家”陈学伦拿起一个刚挖出的芋头,眼里闪着自豪和满足。
这样的自豪和满足,把时光拉回了20年前。
深藏心中的富“芋”之梦
20年前,50岁的陈学伦依然敢想敢干,本来计划要在南方农贸市场大展身手的他,敏锐地观察到当地荔浦芋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发到北方售卖效益十分理想,于是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把这种芋头带到北方的家乡种植呢?”
在知天命的年纪,许多人早已没有了拼搏的斗志,但陈学伦却不以为然,他毅然决定改变人生规划,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在亲友和乡亲们的质疑声中,回到老家,当起了芋农。而面对乡亲们的质疑,陈学伦没有过多在意,而是下定决心去“较这个真”:种芋头,一定种出北方的“好芋头”。
而这一干,就是二十年。从“知天命”到“古来稀”;从埋下小梦想,到实现大理想,他和他的芋头“较”了近二十年的“真”。当初那个满怀激情的50岁“老头”,已在躬耕沃野、倾洒二十年心血的奋斗历程中,把理想变成了现实,并“芋”出新农人的独特芳香。
逐梦沃野20载,富“芋”之梦照进现实
2亩芋头地,是陈学伦逐梦的开始。
那一年,陈学伦独自忙碌在芋头地里。从怎么选种、下种,到如何施肥、铺膜、除虫等,再到稳产、提质,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但是毕竟荔浦芋头是南方的“娇嫩”品种,在北方“糙汉子”的手中成长的并不顺利,头几年的产量并没有那么理想,但从小在田里长大的陈学伦早已养成了坚韧的性格。
陈学伦不是一味“较真”的人。他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向管护经验丰富的芋头种植户请教,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于是,攻克这些问题成了陈学伦的“信念”。
陈学伦发现,除了产量不高以外,每季的收成都有品相较好的芋头,而且表皮颜色较之前更紫,口感更润。于是他便从每一季的芋头中筛选出品相优良的作为下一季的种子。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试验和培育,直到那2亩地的南方芋头,终于“开了窍”。2020年,陈学伦将自己培育出的芋头送到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检测。检测中,这种芋头不仅各项营养成分都不低于培育之前的品种,而且钙含量更是普通芋头的2倍之多。陈学伦高兴至极,给芋头取了个带有地方色彩的名字:“紫郯”高钙香芋。名字中饱含着一个北方农民对家乡的朴实感情,对多年辛勤努力结果的满满自豪。
“芋”梦为航,乐做“芋田”里的“土专家”
每年的6—9月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芋头管护的关键时期。陈学伦每天劳作在田里,脸黑了,手长茧了,有时候忙得吃饭也顾不上。2万元,那是二亩芋头地和那一年劳作换来的全部收获。这样的亩产收益,在当地是非常了不起的好收成。
“小小开门红”让乡亲们对陈学伦刮目相看,也让他干劲更足了。
随着市场销量越来越好,陈学伦又给自己立下了新的“flag”:注册专属于自己芋头的商标。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2021年,陈学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紫郯芋”商标获批。陈学伦又承包了近百亩地,成立了金土家庭农场用于“紫郯芋”的种植和育种工作。
至此,南方嫩芋来到北方古城郯城后,也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那表皮微微泛紫,口感十分润滑的“紫郯芋”已经成为临沂当地各大商超的“必选项”。
忙碌在青青芋田,68岁的陈学伦眼里仍然有光,手头依然有劲。近二十年来,他除了忙碌在自家芋田,就是奔波在众多芋农的芋田,了解种植状况、讲授种植技术......对此,他乐在其中,引导更多的农户踏上富“芋”之路,成为芋头种植的“土专家”,陈学伦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如今,他培育的“紫郯芋”在当地的种植规模已达数百亩。手捧着一个大芋头,陈学伦笑容灿烂。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一定会有更多芋农在北方沃野中“芋”出他们自己的“紫郯芋”。(通讯员 赵昌虎)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