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界湖街道:乡村振兴强引领 “方寸地”变身“致富园”

2023-06-25 13:59: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程奕霖
play

  每至夏收结束时节,田间总是堆满了废弃的秸秆无人回收,如进行焚烧又极易引起森林火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户。但在沂南县界湖街道布稻囤村,这些曾经的“废垃圾”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布稻囤村的高粱秸秆编制技艺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由于高粱秸秆编制制作工艺繁琐,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接触这个行业;另外此类传统手工艺品销路窄,创新少,发展后劲不足,也导致这种传承百年的技艺濒临灭绝,从事该行业的村民收入普遍不高。高粱秸秆编制的第五代传承人张志磊作为村委副主任,有着基层干部特有的质朴与细心,面对传统手工业的颓态,他心里总是充满了惋惜。

  2022年,沂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让他醍醐灌顶。他分析,布稻囤村地处沂蒙腹地,身处多条交通要道的边界连接处,具有向全国各地输送高粱秸秆编制产品的交通优势;作为该传统技艺的发源地,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群众大面积种植高粱,盛产秸秆,为原材料的优质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布稻囤村是传统农业乡村,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有着大量老年闲置劳动力,虽然出力气的工作已无法胜任,但多年积攒的秸秆编织手艺正是引领致富的“金手指”。张志磊依托自己家的闲置院落,打造了2处高粱秸秆编制加工点,发动周边5户邻居院落作为辅助加工点,多位邻居加入手工草编,形成了“1+N+N”的致富产业链条,开创了“要素合作、龙头带动、合伙共富”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张志磊提供技术与场地,周围邻居以“打卡认领”生产任务的方式合作生产,制作出的草编作品再由张志磊通过电商平台统一销售,极大增加了草编作品的销量,同时增加了张志磊与其他邻居的收入,村民们不用担心草编作品的销路与售价。同时,张志磊在高粱秸秆编制技艺的创新推广上狠下功夫,狠抓产品质量,拓展市场销路,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每户均可实现人均年收益3万元以上。

  通过搭上乡村振兴合伙人的发展快车,打破传统农村手工制品“做不好、卖不出”的窘境,用微缩型“龙头带动”经济发展模式,合理运用闲置劳动力,实现村民全面参与、共同富裕。高粱秸秆聚落加工点的发展不仅让张志磊一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也让更多村民实现了村内就业。张志磊表示:“不仅我们自己家带头做草编制品,还带动形成了致富链式效应,现在我们村还有14位兄弟爷们加入了工艺品生产,下一步,我还要继续发挥村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通过草编织品输出‘中国烙印’,进一步带富我们村老百姓,把布稻囤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富强村”。(通讯员 程奕霖)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