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界湖街道:从不服输的带头人 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架起城乡共富连通桥

2023-09-18 17:0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左建华
play

  李凤德,男,1962年10月出生,1980年10月入伍,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月以来担任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是曾经当过兵、下海经商摸爬滚打、多业并举崭露头角的民营企业家。他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敢闯敢干、从不服输的人。他以沂蒙人特有的坚韧和执着,团结带领南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拼搏奋进、锐意进取,将一个曾经各项工作都“垫底”的城区村,打造成了拥有9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总额18.6亿元,年集体收入1.26亿元,年缴税金过30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的和谐富美新社区。他本人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转业退伍创业军人、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齐鲁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

  由个人到集体,大胆发展集体经济

  李凤德从军5年后回乡创业,经过多年打拼,建起了石英砂厂、矿山和物流公司,成长为资产过亿的企业家。2005年,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找到在外经商的李凤德,请他回村带领大伙一起干,李凤德考虑再三后,决定将企业交给亲属打理,回乡成为一名“兵支书”。当时的南村守着地处城区的地缘优势,却被其他村子落下,村集体还欠了几百万元债,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经过走访调研,他发现,村里想要富起来,就必须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村里许多人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理解,但李凤德认准的路就坚持走到底,他先是说服了村干部,然后和村干部分头做群众工作,最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创业初期,李凤德主动承担村里外出考察市场、联系业务的全部费用。为筹集开办企业启动资金,拿出自己的280万元,买下两处破产企业闲置院落,由村集体开发建设,当年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办厂初期,急需建设资金,李凤德冒着自家企业破产的风险,说服家人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作抵押,贷款4000万元用于建设饲料厂。饲料厂建成后,年产优质饲料25万吨,利税上千万元。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村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山东广汇集团,业务涵盖旅游开发、旅游休闲度假、酒店餐饮服务、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物业管理、饲料生产等。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南村集体经济走上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由老房到新居,率先改造老旧社区。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人心也齐了,老百姓却还住在老旧自建房里,不但街巷狭窄、基础设施老旧,雨天还容易受涝,之前“小打小闹”的改造效果也不明显。让老百姓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一直是李凤德心心念念想办好的事。

  从2009年起,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南村青年,村里免费分配一套120平方米的婚房,至今分配近200套。另外,社区还有10万平方米的沿街商铺,年收入租金2000多万元,成为稳定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来,南村社区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3亿多元。

  由社区到乡村,跨行开发乡村旅游

  2007年,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完成拍摄,红色堡垒村——常山庄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2008年,县里决定开发建设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几经考察论证,县里决定这个重担只有有经济基础、敢突破自我、从不服输的李凤德和南村社区才能挑得起来。李凤德也不负众望,他以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和担当,跨行挑起了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这副重担子。李凤德成长于县城,又常年经营实体企业,对农村的产业并不算熟悉。“隔行如隔山”,跨界开发乡村文旅产业,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经过深入考察,并认真听取文化界专家建议后,他们确立了保护性开发思路,累计投资7.8亿元,建成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随后,《红高粱》《铁道飞虎》《斗牛》等400余部影视剧在此拍摄,头脑灵活的李凤德充分利用影视基地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乡村振兴、旅游开发同扶贫有机结合,让景区周围村民们在影视基地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打造了旅游扶贫“常山模式”,不仅带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还带领了周边数万名村民致富。经过十多年耕耘,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形成了古县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红色写生基地的“一城五基地”格局,成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让老少爷们都说党好,李凤德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南村社区在这个从不服输的山东汉子的带领下,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通讯员 左建华)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