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立居民公约 “约”出崇德向善好乡风

2024-07-08 15: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程奕霖
play

  近日,山东省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第十批免费青年楼分配大会上,17名年满22周岁的南村青年,每人免费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南村社区自2009年开始分配免费楼房以来,15年来共免费分配楼房211套。《南村社区居民公约》规定,达到青年楼分配的人员标准,一是必须是南村社区居民,二是现年满22周岁的青年。

  近年来,南村社区创新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居民公约村民自治作用,村“两委”通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召开法律征询会,听取党代表、村民党员、联村干部、上级党委、辖区民警、法律顾问的意见和建议,把握方向,聚集体智慧、集群众意见,制定了符合村情、操作性强、朗朗上口的《南村社区居民公约》,共同约定了公共秩序、乡风民俗、社会公德、邻里关系等具体要求,引导村民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把居民公约作为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的抓手,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促进现代化富美农村乡村和谐健康发展。

  共议共享,党建引领推动基层自治

  “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在加强居民公约管理中,南村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全社区开展党员“户挂牌、亮身份、当先锋”行动,建立“1+1+X”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一名党员联系若干户,在村居建设、日常管理、志愿服务、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党员量化积分管理,既设立参加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服从组织管理的“基本分”,又有引导村民循规守约、参加志愿服务、积极帮助群众、带头发展产业的“加分项”,通过量化积分使党员带头遵守居民公约。

  共治共行,党员干部群众尽显所能

  为了实现农村基层有效自治,南村社区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协商、议事、治理机构和机制,吸纳引导老党员、老教师、老村干部,“三老”担任理事成员,发挥群众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觉参与乡村治理, 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同时,构建集“党建、服务、综治”为一体的网格化管理,把980多户村民划分为10个网格,配备网格员10名,同步建立网格联络机制,对于村民反映的民情、突发的状况、需要的服务、产生的问题,各级网格员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反馈处理信息,提高居民公约监督执行效率和水平。

  由虚到实,化风成俗建设和谐乡村

  南村社区擦亮“富美南村”金字招牌,将居民公约从墙上、从手册中搬到现实里来,提升村民幸福感、自豪感,促生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源发动力,从而“把组织建设起来、使乡风文明起来”,提炼“孝为先”“善为本”“和为贵”为中心的美德要素,“以文化人、以文兴村”助建现代化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年满22周岁青年村里免费分配一套婚房;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每人发放7000元生活补贴,60岁以下居民每人每年4000分红;免费为老年人健康查体;逢年过节发放花生油、面粉等福利。十余年来,南村社区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3亿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南村社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了旅游扶贫“常山模式”。2008年,南村社区在常山庄村建设了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2021年,南村社区建设了国内首部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沂蒙红嫂为主线,融政治性、艺术性和群众性于一体,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成为沂蒙红色文化新亮点和具有模式创新意义的文旅融合项目。《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识字班》等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其经验入选了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景区增收经验分别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旅游扶贫培训教材《新时代旅游扶贫面对面典型案例篇》、国家发改委《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和国家文物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集》。(通讯员 程奕霖)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