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梁红国 王雪 通讯员 于洋 李峰 临沂报道
一辆大巴车在村口停下,游客依次进入村庄参观,听讲解员们介绍多年前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种种故事。这里是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红色片区,是抗大一分校的旧址所在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东高庄片区走出了一条文旅业态融合之路,至今仍旧散发光彩,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采风学习。
抗大一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1日创办,属八路军总部建制,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学校。1939年1月初,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教职员工及学生1300余人于11月25日从太南出发,于1940年1月5日来到沂南孙祖东高庄一带。整编开学后,抗大一分校继续为中国培养军政干部,在沂蒙山区共举办6期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2.4万余名党政军干部,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大一分校旧址于1999年6月15日被沂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遍经风霜,风华未改,抗大一分校旧址原仅存的3间老屋,经过修缮提升,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事迹、凝聚奋进力量的追思。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东高庄片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充分发掘片区红色历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村庄”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片区打造成一个典型的红色文化旅游示范点。
片区提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居环境的变化。抗大一分校资料馆里,无数书籍报刊让游客穿越时空触摸历史,徐向前旧居简单的陈列诉说着当年的艰苦和奋斗征程……现在的东高庄片区一体打造,村民的房屋也在保留特色民居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加固,石屋黄墙,整体风格统一和谐,颇具乡村古韵。
房前屋后整洁清新,路边没有一丝杂乱,村民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有幸福感。村民吴大姐深刻感受到村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到处变化都很大,过去塌掉的墙,现在垒得板板正正;以前出来,路上晴天是土,雨天就是泥,你看现在都铺上了水泥路、油漆路,多好呀!”
在短时间里,其貌不扬的小村庄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离不开“红色”这一灵魂要素的注入。为了探寻更加灵活生动的展现方式,东高庄村成立了文艺合作社,根据红色故事改编演出剧目,真实地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情风貌,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其中,大家在合作社的组织下,不仅学习戏剧表演、民俗舞蹈,日常生活中的手工活也能丰富游客体验,成为村庄经济的新亮点。东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麻厚波表示:“东高庄文艺合作社吸纳30多名村民,把村民变演员,把村庄变剧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部分收入。”
“在片区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立足于丰富的红色文化,以‘抗大一分校在东高庄’为题材,创作了沉浸式村庄展演,把文化建设作为引领片区建设的原动力。”孙祖镇人大主席王义祯表示。为更加有效地组织发动群众,东高庄片区以“同心共建”为抓手,探索实行的村事共商、家园共建、文明共创、合力共治“四共”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共建团结齐心桥梁,汇聚党群发展力量。
东高庄村的转型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更是精神层面的蜕变。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东高庄片区正在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向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抗大精神的体验地、沂蒙研学的目的地迈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