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聂峰坤,1986年2月出生,2021年12月从部队退役后安置到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林业站工作,管护着1万余亩公益林。他每月巡护至少20天,每天巡护六十公里。春秋两季,他一日不休,每天带着6名防火队员早7点开始巡山一直到天黑。清明假期,早上五点就要出门;农历大年三十也在管区内向上坟的人们宣传防火。3年多来,他处置火灾隐患20多起,责任区内未发生过一起破坏森林案件。“大家都说我这么年轻干这个有点年龄不匹配 ,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份职业,我觉得工作跟年龄无关。”他把部队的吃苦耐劳精神带进工作,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脚步丈量岁月,以无悔书写青春史诗,默默守护着这片林海。正是他的坚守,不仅让这片林海更加郁郁葱葱,更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在了每一个的脚步里。
防火绿化一直在路上
聂峰坤既是乡镇林业站站长,也是一名护林员。他每天和一名同事绕着大山转圈圈,严格落实巡查、防火责任。他指着半山腰上的1个泵房和山上4座300立方米地埋式蓄水池说:“泵房连接了1660米保育管道,承担了林区浇灌和防火任务;蓄水池也对林区防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春秋冬季进行防火,春夏种树,防火绿化两不误。”聂峰坤说道。如今的王山峪片区早已摆脱了山上荒、山下贫的恶劣境况,白菜、油菜、花菜、地瓜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山上山下一派生机。他常跟村里人说。每到防火重点期,他就背着干粮在管护区内的各个坟头巡护蹲守,上坟的人走了,他要仔细检查有无火星,确保纸灰全部熄灭。“每天早7点开始带着15名退役军人和6名防火员分3大片区,5个防火点进行重点巡查,晚上都要到半夜3点。”他满脸大汗地说道。如今的王山峪片区,200多万棵成材的树木茁壮成长。护林员的主要职责已经由“防盗”变为“防火”,但压力没有减轻。越是逢年过节,越是要夜以继日地巡山,因为燃放烟花爆竹与上坟烧纸,不知会从哪里点燃“星星之火”。在防火安全期,他还挨家挨户宣传森林防火和林草政策法规,并自发到林区写标语、立警示牌。每天,他都要爬过步行50公里,不管晴雨霜雪,还是寒冬酷暑。他几乎每天都巡山,一年能走烂10多双鞋子。王山峪本没有路,他硬生生自己走出了一条“巡山路”。在他的带动下,村民防火意识和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他所管护的责任区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及乱砍滥伐现象。
再难也要把林守好
这些年来,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孩子就留给妻子打理照顾。往往白天走了一天山路,晚上再趁着夜色进行巡查。“家里孩子都说防火季能一周看到我一次就是次数很多了。”他说道,“很多人说,你这么年轻天天穿着防火服胶鞋也不嫌枯燥呆板,我说我天天下去巡查爬山,不能穿好衣服。耐脏耐磨就好。”有的时候裤子被树枝扯坏、鞋子磨得漏洞都是常态,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怀有护林情怀这才是一名合格护林员的革命本色。“有一次下雨道路泥泞,我这脚下面一滑被树枝扯破了手指和胳膊,我就用山上的野菜搓搓敷上,很快就止血,这片山林既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良医。虽然每天巡查很辛苦,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工作的常态,哪天不上去看看还怪难受的。”他笑着说。护林员关键要把“防”放在第一位,防好了,森林就安全了。几年来,无论是辖区内的零星火点,还是辖区周边的应急调度,只要有火情,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险救灾。磕磕碰碰、擦伤烧伤是常有的事,但他从不抱怨。对他来说,巡山护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再苦再难也不怕。
改变环境就是造福一方百姓
“我们用了3年时间,让王山峪片区有了大变样,很不容易,但很自豪。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岸堤镇林业站站长聂峰坤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意味深长地说。岸堤镇王山峪片区位于沂南县西北侧,是沂河重要支流汶河的径流区。区内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坡地、洼地交错分布,多为荒山,土壤保水性差,水土流失较突出。环境好了,老百姓的福祉就来了。2021年6月,沂南县成立山水专班,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设计,多部门联动,将绿色生态理念与沂南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以红色旅游专线、蒙河、汶河等为纽带,统筹上游下游、山上山下、岸上岸下,运用一体化理念,大刀阔斧地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王山峪片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来,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区种植的20万株树木提高了全县森林覆盖率0.34个百分点,修复的2公里季节性河流小微湿地、31.5亩汪塘型小微湿地将原来的死水一潭变为清流涓涓,320公顷水土流失面积经过治理,保护了山下农田,形成林、田、水的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就连从来不会光顾至此的布谷鸟、斑鸠、白鹭等鸟类以及野兔、獾等兽类,也逐渐在汶河流域安家落户。(通讯员 张萍)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