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沂蒙山区的孟良崮国有林场,是一片承载着英雄传奇的森林。在这里,李焕彩及其儿子、孙子,怀着一份庄严的誓言,成为林海的守护者。他们将浓厚的祖孙情深与绿色理念融入每一次巡山的征程,用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一份承诺,走出40多万公里的坚定步伐
李焕彩的家位于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冯家村,打开家门,便能远望到五道梁(即后来的孟良崮国有林场黄石山林区)。19岁那年,村主任找到他,希望他能担任五道梁的护林员,待遇仅是“记工分,没有其他报酬”。他是被找上门的第五个候选人,前面四位都已拒绝。然而,当村主任站在他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发出了承诺:“我愿意守护这片山林!”
有人曾经困惑地问他,为什么愿意接下这份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李焕彩只是微微一笑,待问的人多了,他才缓缓道出心底的想法:“饥荒时,我们总是从山里寻找食物,大山需要我,我怎么能退缩?我既然向村集体承诺了,就一定要尽全力去完成。”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承诺在他心中响亮,践诺在行动中坚定。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每天他都要攀越五道山梁,步行25公里,每年行走9000多公里,脚下走烂了20多双鞋。从1962年到2010年,48年来,他的足迹累计达到了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十圈还多。五道梁本没有路,却因他的坚持,硬生生走出了一条巡山路,也成为无数人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
坚守信念,无惧艰难险阻
在这48年的守护生涯中,李焕彩面临了无数艰难困苦:在护林防盗时,他曾发现六个人正在偷树。他毫不畏惧,凭借一股勇气和坚定,把他们逐一劝退;在骆驼梁的密林中,他曾与一头狼对峙,奋力用铁锨敲击石头,最终吓跑了那只凶猛的野兽;58岁那年,他在巡山时不慎坠落石崖,小腿骨断裂,但他坚持不让同伴向组织报告,康复后依然投入到护林工作中,继续守护着那片热爱的土地。
那些年里,他早出晚归,家中的田地与五个孩子几乎全靠妻子王成真一人照顾。他的收入微薄,家庭生活也过得紧巴巴的。面对需要照顾的亲人和自己许下的承诺,李焕彩陷入了深深的纠结:回家种地和继续守护大山,让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那一夜,李焕彩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入睡,而是静静坐在凳子上,直到拂晓的晨光洒入窗前。“你去吧,我们支持你,这片山其他人来看我们不放心!”作为妻子的王成真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坚定与支持,让李焕彩既感到欣喜又心存愧疚。那时的他已经义务工作了9年,直到1971年才获得微薄的补贴。后来他回忆起当初的心情,感慨道:“做这个工作就不能只讲钱,人生总得做出点贡献,守护好国家的财富,哪怕再苦再累,我也觉得这份付出值得!”
坚守传承,薪火相传的守护使命
2010年,67岁的李焕彩在巡山时感到体力不支。然而,护林员的工作不仅辛苦,还常常得罪人,报酬极低,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接手。经过深思熟虑,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李长果。尽管李长果当时的月工资高达2500元,而护林员的年收入不过1500元的象征性补助,但在父亲的请求面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长果回忆道:“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常常告诉我,这片山林是红色的山林,英雄的山林,是我们的‘宝贝疙瘩’,即使搭上性命也要保护好它。”
和父亲一样,李长果在工作中同样遭遇着种种艰难:因阻止别人砍树,自家的大棚连续三年遭到破坏,只能无奈放弃种植;他也曾与野狼搏命,险些遭遇危险。2020年5月,他在检查输电线路时从6米高的电线杆上跌落,头部和腰部严重受伤,术后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然而,这一切的艰辛与磨难并没有阻挡他在巡山路上的坚定步伐。
在爷爷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践诺守信、爱山护林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这个家庭,于是,长大后的李楠也把守林护绿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尽管外出求学、工作,但当孟良崮国有林场招收年轻护林员时,他和当初的爷爷与父亲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林区工作,走上了那条熟悉的巡山路,继续传承着这份信念。
在李焕彩及其子孙三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护林的队伍中,携手守护着“红色孟良崮”和“绿色休闲山”。这份对大山的承诺,在他们坚实的步伐中,逐渐化作了参天大树、静谧的林海以及优越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传承一代代接续,绵延不绝,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守护屏障,成为这片土地上璀璨的精神坐标。(通讯员 程奕霖)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