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沂蒙山区腹地有这样一座小山村,从1989年至今,培养出了4名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学子,18名研究生,90余名本科大学生,从这里奔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家家户户重视教育,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村民之间以和为贵,涵养一代好学风、好家风、好民风。这里就是沂南县马牧池乡野竹旺村,一个被全乡乃至全县当作学习标杆的村庄。
学风浓,不比吃穿比学习
野竹旺村学风浓厚,不比吃穿比学习的传统源于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文。王建文出生于1950年,自小生长于农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深知懂文化、有知识的重要性。四个孩子陆续出生后,王建文始终重视儿女受教育的问题,经常和学校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状况。在那个物质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王建文选择通过贷款、借款的方式,供养全部儿女考进大学。1989年,他的大儿子考入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成为村里第一名大学生,在当时备受关注。二儿子入伍后考入北京昌平的军事院校,三儿子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并在北京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小女儿则顺利考入青岛理工大学。提起这一家,村里人都自觉竖起大拇指。
看到王建文家的孩子个个出落得不错,村里的乡亲也都看到了受教育的好处,大家都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开始着重关注孩子们的学业,逐渐形成了“家家重学习、户户抓教育”的浓厚氛围。王建文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将村中老旧的学校搬迁重建,争取协调县、乡资源,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庄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村庄好学乐学氛围的影响下,同村的王建林同样重视教育问题,和其他以务农为主业的乡邻不同,他年轻时候走南闯北做点小生意,也更加着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从野竹旺幼儿园、小学,再到高中,他的儿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过后进入东北农业大学就读医学专业,并在读研期间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他在求学路上找到了同样专注学术的伴侣,如今,夫妻二人同在海外,儿子在哈佛大学研究医学课题,每周都会定期给父亲视频来信。
“‘读书才能脱贫,读书才有出路’的思想在野竹旺传承日久,蔚然成风。”野竹旺村党支部书记公配山说道,村里的孩子们不比吃、不比穿,比的是学习成绩,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至今,野竹旺村共有一百余名学子取得了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文凭,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海外名校等高等学府的学子,在社会各界发光发热。野竹旺村也成为周围村庄学习的标杆,持续带动全乡重视教育、崇尚学习。
家风淳,孝老爱亲 互敬互爱
“孝”源于心 “爱”生于情。野竹旺村王守业、刘存花夫妻是村里把淳朴家风传承发扬好的典型。“从一嫁到这个家,就看到我婆婆和婆婆奶奶相处的很好,几十年来从没见过她俩红过脸,后来奶奶身体不好住院时,是婆婆日夜陪伴,悉心照料,打水洗脸、喂饭擦身。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我也是这样与婆婆相处的,老人们操劳了一辈子,老了理应享福,作为儿媳妇一定要照顾好公公婆婆”,刘存花说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而刘存花认为:“要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年来,她用行动实践当初的诺言,用真诚和关爱去唤起老人的信任。邻里乡亲羡慕说:“有这样贤惠的媳妇,是前生烧高香了”。
不仅如此,刘存花夫妻结婚多年来一直互敬互爱、相敬如宾,他们的孩子王道军也在这种和谐家庭影响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部战区成为一名光荣二级军士长。刘存花夫妻深知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她全力营造一个民主开明的家庭环境。在这个家庭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刘存花夫妇鼓励孩子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刘存花回忆,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洗刷完毕后却迟迟不肯睡觉,问什么也不肯说,站在卧室门口就是不肯进屋。这时,孩子害羞地低下头说,“妈妈,我在学校犯错了,不告诉你我睡不着觉,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边说边啜泣着哭了起来。刘存花当即原谅了孩子并鼓励道“能改错你就是好孩子”。这种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尊重,也激发了孩子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动力。在刘存花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业有成,更在品德修养、社交能力等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
儿子王道军即使工作后身处遥远的西部战区,却从未忘记过家乡,一直在找机会回报家乡。2010年冬,山东多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沂南更是秋冬连旱,境内大中型河道来水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农作物大片枯死,在马牧池乡有些山村的岭地几乎绝产。面对这种困难情况,2011年2月,国土资源部举全系统之力支援山省抗旱打井,西部战区联合四川省委省政府开赴山东临沂、济宁、泰安等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打响了“抗旱保苗保丰收”的攻坚战。听说战区要到家乡援建,王道军主动请缨,要求加入支援队伍,参与家乡抗旱打井他认为自己义不容辞。
跟随部队回到家乡后,王道军发挥本地人的优势,协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物探、定井、打井、施工,爬过一道道沟沟坎坎,最终也出色地完成了抗旱打井任务。马牧池乡王家安子、朱家坡等村现在仍在用着当时打下的水井,而这正是刘存花家庭教育理念的最好证明。
民风朴,和谐相处 互助友爱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刘存花邻居是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平日里,她经常带着一碗饺子、一篮子菜送往老人家里,有谁念叨着最近想吃点啥了,她也会做好送到邻居家里。听着老人的叠叠夸赞,她只是笑着说:“多大点事”。而就是这些数不清的小事汇聚成一道闪亮的光,温暖着身边的人。刘存花夫妻只是野竹旺村的一个缩影,村民之间都是如此和谐相处、互助友爱,形成了淳朴敦厚的民风。
日常生活中,野竹旺村也常组织党员志愿者与村里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妇女结成关爱对子,定期组织上门陪护,通过结对互助农业生产、齐心协力整治人居环境等,以“暖心问候”推倒“隔心墙”,以“邻里互帮”织密“连心网”,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同时,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在农家”“身边好人”等表彰评选,教育引导群众对标对表、学习先进,大力营造了“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马牧池乡野竹旺村通过打造浓厚学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一幅“人人和气、家家和美、处处和谐”以和为贵的美好画卷。(通讯员 林彦彤)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