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当鲁班锁的榫卯智慧遇见社区青少年课堂,当古籍中的“兼爱”思想化作邻里摇椅上的私语,山东沂南正以文化基因重组基层治理密码。在这里,“和善+”文化社区建设不仅重塑着物理空间,更在重构城市社区的文明肌理,让“陌邻成睦邻”的温暖叙事有了具象表达。
空间蝶变,让文明生长有土壤。走进沂南县界湖街道朝阳社区,文化浸润体现在每个精妙设计里:儿童游乐场的拼木装置暗藏鲁班匠心,孝善食堂飘出的饭香与书吧的墨香交织,“居民逸事厅”里的“城市夜话”成为化解矛盾的会客厅。“我们不做生硬说教,而是让草木砖瓦都成为文明载体。”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群英指着刻有“邻里兼爱”的景观石说。这种设计哲学贯穿全县10个城市化社区,1283条居民建议催生的知善书屋、崇善学堂等空间,与健身广场、非遗工坊共同织就15分钟文化生态圈。
人才破壁,激活社区文化基因库。夜幕下的正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非遗剪纸与颜体书法在灯光下交相辉映。77人的“社区人才库”打破职业边界:医生开设健康讲堂,漆艺传承人传授非遗技艺,退休教师领读经典。更具创新的是“文化积分”体系——居民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的信用值,可兑换手作课程甚至物业优惠。党总支书记王瑞苹发起的“六点半读书会”,以“1+N”领读模式培育出23位“阅读之星”,让书香成为社区新流行。
治理升维,传统文化破解现实难题
后中疃社区的治理智慧藏在“五善”空间布局中:社区卫生站为独居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四点半课堂变身非遗传承基地,年货大集架起商户居民连心桥。38场“银龄学堂”消融数字鸿沟,亲子读书会让代际隔阂化作共学之乐。社区工作者手机里的特殊备忘录,记录着张大爷的药量提醒、李婶孙子的课业需求,这些民生细账都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精准坐标。
机制创新,数字赋能治理长效化。沂南县的三本台账构建起文化治理生态:“心愿册”动态捕捉居民需求,“能人档案”盘活社区人才,“资源地图”整合辖区设施。依托县数字化平台“沂南首发”APP实现服务精准投送,1万次点击量的线上夜校、24小时刷脸驿站,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界限。这种“群众点单-智能派单-多元接单”的闭环机制,确保民生服务始终保有37℃的温暖质感。
从根雕课堂的木材清香到红骑驿站的夏日果香,从城市夜话的倾心交流到社区书院的沙沙翻页,沂南用文化解码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正如参与社区营造的退休教师王守娟所说:“这里没有恢弘的文化地标,但每个生活场景都在讲述文明故事。”当传统文化智慧注入现代社区肌体,绽放的不只是文明之花,更昭示着“文化+基层治理”的崭新可能。(通讯员 程奕霖)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