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剪生辉四十二载:一位老党员的初心坚守与温情奉献

2025-07-21 16:00: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魏华
play

  王元忠,男,共产党员,1947年7月生,沂南县青驼镇玉戴河村村民。一把剪刀、一个推子、一把小梳子、一把暖水瓶,再加上几条毛巾,是他最珍视的“战友”。42年来,他用这套最简单的工具,为村民义务理发3000余次,剪出了一个共产党员最质朴的初心,也剪出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个承诺,半生坚守

  上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王元忠偶然看到邻居用推子理发,觉得有趣,便买了一把推子,开始学习理发技巧。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个“小爱好”会成为贯穿余生的使命。

  1983年,王元忠发现村里许多老人因腿脚不便,头发留得很长也不愿去镇上理发。他立刻翻出工具,挨家挨户为老人理发。“元忠,你理发多少钱一回?”“一个村的,不要钱。”“真的?”“真的。以后理发也都不要钱。”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开启了他42年的义务理发之路。

  虽然是义务理发,但王元忠从不“凑合”。他自学精进技艺,甚至到镇上、县上学习,手艺越来越娴熟。“别看元忠理发不要钱,可他理得比理发店的还板正!”村里的王明恩老人称赞道。有人劝他:“反正不收钱,理短就行,何必费工夫?”他却一脸正色:“剃头匠也是匠,我得对得起‘匠’这个字儿,更得对得起老人们的信任!”

  工具包里的人间温情

  王元忠的家如同一个小型“理发工具收集馆”——院门后挂着一包,堂屋的橱子里放着一包,三轮车里也塞着一包。他说:“只要有时间,我随时能给大家理发。”天气好时,他就在街上摆摊,边理发边和老人们拉家常;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一个电话他就赶去。

  有一年,村民王军恩因偏瘫卧床,不愿见人,头发长了也不收拾。家人找到王元忠时,他正感冒发烧,却二话不说拎起工具包赶到。他蹲在床头,轻柔地为老人理发,讲着村里的趣事,让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洗头、刮脸、理发、吹发,近一小时的忙碌后,他满身虚汗,腿脚发麻,却觉得“再累都值”。

  更令人动容的是,王元忠从不嫌弃老人。一次,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想体面地离开,家人被理发店拒绝后找到他。他恭敬地为老人剃头、擦脸,家属泪如雨下。“人走也要干干净净,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他说。然而,这件事却让一些村民避而远之,认为“不吉利”。王元忠没有辩解,只是让儿子买了新推子,继续默默服务。“理完一次这样的发,我就换一套新工具,慢慢大家也就理解了。”

  一颗初心,点燃一村文明

  42年来,不少老人偷偷塞钱或送鸡蛋表达谢意,王元忠总是笑着拒绝:“要是谈钱,我就不剪了!”有人劝他开理发店补贴家用,他果断摇头:“党员要是图钱,还算啥党员?”他的纯粹感染了全家——妻子邢凤英自学女士理发,为老太太们义务服务;儿子王茂勇总把推子、剪刀作为礼物送他:“我爸的推子用坏了几十把,每一把都是他的‘功勋章’。”

  他的善举像一粒火种,点燃了玉戴河村的文明之风。村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将“义务理发”列入服务清单。起初有人质疑:“这种活动能坚持几天?”但王元忠和队员们用行动回答——他们在老年公寓定期服务,年轻人走家串户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如今,队伍已发展到20余人,村风民风愈发和谐。党群服务中心增设便民服务,党员群众争相参与村庄建设,连孩子们也学着为老人捶背、剪指甲。村民感慨:“老王用一把推子,剪出了咱村的魂!”

  “银剪声声,初心不改”——78岁老党员用行动诠释信仰

  从手动推子到电动工具,王元忠用坏了80余把推子,服务4000余人次。78岁的他仍穿梭在村头巷尾,除了理发,还担任村老年公寓义务管理员,烧水、扫地、陪老人聊天。银剪开合的声音清脆如初,那是42年无悔坚守的回响。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平凡的坚持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千钧重量。这世上,有人追逐名利,有人守望初心。王元忠用半生光阴证明: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最质朴的尘埃里。(通讯员:魏华)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